第五二九章 弹劾
不能不佩服蔡确高明的说话艺术,也不得不敬佩他搅和事的能力。 先把朝会的争论拽回到许遵是否有资格和能力担任监察副职的原本问题上,再讲明监察体系是新创的事实,似乎是在调和,还有为许遵就任监察副职辩解的意思…… 话里话外的,却是在告诉大家,别放过那个吴君庸,或者说范纯仁这个主官也有的说。 姓蔡!还是福建蔡! 赵曦知道的那个姓蔡的也出现了,前年进士及第。当时赵曦还专门找出他的试卷看了,想黜落,可人家确实是有才。 就如这蔡确,不止韩绛、韩缜,就是王安石,还有很少把人看眼里的韩琦,都曾经夸过。 人才确实是个人才,就是手段有点阴…… 原本赵曦的预想,是将蔡确放在御史台分家后的抵报做主官。这是一种防备,那个位置说重也重,说无关紧要也可以。 说实话,赵曦现在多少是明白了,历史记载的所谓忠jian,事实上并非真如史书那样。 只有亲身经历的,才是真实的历史。 就说这蔡确,还是很早时,汴梁街头的偶遇,赵曦就一直关注他。 升迁不是太快,但也不慢,同年中绝对是挑头的。偏偏他每一次都能踩中点。 就比如现在,因为对新法的积极态度,深得王安石青睐。赵曦需要王安石冲锋,对于他推荐的人不是特别不像话的,一般都会过去。 而这时候蔡确这种做法,很明显是看明白了王安石的作用在弱化,便有了这样暧昧的说辞。 不得不说,他再一次戳中了朝堂诸臣工的痛点,也让这次朝会彻底乱起来了。 “吴君庸历任地方官,未曾有朝官经历,更没有御史言官经历,监察体系乃是新创,贸然任职,恐是不当……” “监察体系本就不仅限于朝官,地方经历正是其任职优势……” “许遵可因刑名入监察,地方官有何不可?” “监察脱胎御史台,为何台谏主官无一人出任监察衙门?” “政事堂相公制定细则,多来自于御史言官,何谈御史言官不出任监察官?” 又开始了……为制止朝会这样的混乱,赵曦关过殿门,管过三餐,甚至还硬饿过朝臣,那怕是曾经不予理睬就退朝,责令执宰喝停,等等,各种办法都用过,可丝毫没有效果,一旦有个由头,朝会还是会变成菜市场。 “咣当……” 一声敲击金瓯的声音响起,终于让下面有了一时的安静。 原来赵曦想用惊堂木的,富弼觉得不合适,有点儿戏了,干脆就在陛前放了一个金瓯…… “臣参奏勾管熙河边事,龙图阁侍制王韶王子纯,货市易钱、克扣军饷、侵占乡勇弓箭手良田以充荒废耕田,夸大开垦耕田数目蒙蔽上听……” 赵曦让王中正喊退朝迟了那么一瞬间,这又有人出列了。 也是这个出列弹劾的出现,让原本不管是嚷嚷许遵的,还是吵吵吴君庸的,一瞬间全停下来了。 河湟开边,这是大事,也是正事,监察衙门组建并非紧急,这时候若继续纠缠监察官一事,不用官家,政事堂相公都可以将人叉出殿门…… 河湟?赵曦也愣了。 因为征战邈川城,除种鄂和郭逵回朝,其他人都得到了封赏,王韶也因此加封龙图阁侍制,直属军伍由原来的三千,增加到万数新军。 并且,将凡涉及河湟的商事、农事、军事一并由其节制。 这也是调郭逵回朝的一部分原因,省得两位主帅在军事问题上不一致。 按说就王韶现在的情形,不该犯这类低级的错误呀! 虽然邈川城打下了,也仅仅是震慑了吐蕃的各部落,并不意味着河湟已经彻底掌控了,或者说只是他平戎策的开始。 河湟的大部还是在吐蕃部落手里,前段时间的奏报表明,他现在才开始推动蚕食的方略,万不会在这时候号这种断后路的事。 “奏折递上来,政事堂留对,退朝……” 赵曦是不会在给朝臣们嚷嚷废话的机会了。 看来不仅是监察机制,就是三级决策制也得尽快推动,否则每次朔望朝会就能把人烦死。 “王韶统兵一万,是为新军,谁能告诉我这克扣军饷是怎样回事?” 其他的都扯淡。河湟到底有多少地,不管是王韶奏报,还是被朝臣弹劾,都不会影响到赵曦的判断。 后世的兰州到西宁,还有甘肃辖设的临夏、临洮那一片将近四五个县治,就凭现在的人口密度,不可能没有荒地。 风闻奏事,就是凭这即便错了也不受处罚,这就是所谓的不能因言获罪。 但是,涉及到克扣军饷,在赵曦看来比那些什么谎报耕田的事要大的多,或者说是根本不容发生的。 他知道,国朝的武将吃的就是兵血,这也是他从开始就没有从国朝的武将开始改造队伍的原因,他是先从军卒中挑选,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的军卒,在新军中懂得尊严,学会自信,被忠诚教化。 所以,他的新军,绝不容许出现喝兵血的将领。 此事一旦属实,那怕王韶有经天纬地的大能,赵曦也不介意将他王韶送到海南丹去跟野人玩! “回陛下,王韶并无万人新军……” 文彦博的回答让赵曦愣了。他记得在打下邈川城后,他应该是有过一道诏令,让王韶直属万人队的。 “陛下,邈川一战,新军折损近四千,原本会川州新军不足三万,分别驻防兰州、皋兰乃至整个会川州一直与环庆路新军连接。” “由于兰州、皋兰一带皆为新收复之地,因王韶面对的是吐蕃部落,统领新军属于大材小用,郭逵征得王韶同意,一同请奏枢密院,将西军一万遣王韶统领。” “陛下诏令是恩准王韶统兵一万,并未注明新军,是故,熙河之兵乃是原本的会川军。” 这时候王中正也找到了诏令的副本,赵曦看了看,诏令确实只有统兵一万的字眼…… 西军呀……这时候就是赵曦也不紧张了。 新军与原先的禁军大不同,他们有了军伍的荣誉感,有了自尊。虽然灌输了忠诚,但忠诚的是他赵曦,是帝王,是皇家,而不是他王韶。 一旦王韶把原来那些军伍上毛病用在新军身上,那怕他是文官,也一样会下不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