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愿偿因果
在天池边上,元玄子认真给浑身是血的玉泉子沐浴。 所有人都不认为有什么不雅之处,而是觉得非常的神圣和庄严。 洗净周身,元玄子把玉泉子的血衣拿过来,准备在天池里浣洗一遍,却不料从她的衣服口袋里掉出一本书《因果》。 元玄子看到因果两个字时,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 他哆哆嗦嗦地随意翻开一页,只见上面写着: 为恶不报又何因,都为前生有善根。 或是救世阴功大,或是济人德泽深。 一切善缘都消尽,那时报应不饶人。 报应早的灾立降,报应迟的祸不轻。 天网恢恢疏不漏,今古何曾放过人? 今人命薄为何因,只为作孽在前生。 命薄自然相亦薄,五行缺陷不如人。 有的命相犯夭折,有的命相犯孤贫。 只要真心勤积善,上苍保佑总非轻。 看来只要心田好,命相虽薄未足凭。 以上都获现世福,何必推问到来生? …… 这是什么意思呢? 玉泉子为什么会随身携带这本因果的小册子? 莫非她认为今日的果报,是由于她曾经破戒的恶因而造成? 在元玄子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当年他和玉泉子的对话,历历在目,恍若隔夜! …… 玉泉子问:“师兄,什么算好人?什么算坏人?” 元玄子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是知人不求虚无一炁,而言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亦舍本而逐末。 世人慧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因以私心妄念做为权衡标准。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思施而欲要名声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新立异,此皆是善中戈矛,道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 玉泉子又问:“师兄,什么是性?什么是命?” 静寂半晌,元玄子才说:“道家养生,内养其性,外修其身。三分命功,七分性功。 性命双修为唯一的修炼正道。 性有性根,命有命蒂。 性在天边,命在海底。 性者,心,发于二目。 命者,肾,发于yin根。 性为心,心为离,离为火,故离中之炁为火龙,其性宜飞。道家称离中之炁发为龙,从火里出。命为肾,肾为坎,坎为水,故坎中之炁为水中虎,其性宜坠。 道家称坎中精动为虎,自水中生。 此中所言心,非指心脏,而是灵心,又名元神,是锁不住的心猿,只有将心猿锁定,整个乾坤方可安稳。 道家修真先炼已。 命者,肾,特指元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精竭则炁枯,炁枯则神灭,神灭则人亡。 人之三宝精炁神,不可须臾相离。 心动神驰宜于飞,精动炁发精随泄。 若是恣情纵情,不知涵养,不耗其性,下损其命。 凡是修真者,无不以留锁命,固精养炁为根本。” 玉泉子问:“师兄,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坐不住呢?” 元玄子说:“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凝起神又要调息,调起息仍要凝神。 如此久之,神炁并成一团,倾刻间自入于杳冥之地,此为无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为有。 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炁立,炁依神行,无知有知,无觉有觉,即玄牝之门立。 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炁归玄窍,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圣贤仙佛之本,此最为吾道家秘密天机、不容轻泄者也。 此谓在源头上说,不落二乘。” 玉泉子问:“师兄,世上真的有长生久视吗?” 元玄子答:“长生久视者,非永生不死。 死而不亡者寿。 修身之道,不外性命。 人欲尽性立命,必先存心养性,保命全形,于以修之炼之,积之累之,则本性长圆,天命在我。 凡人之死,死则神散;而圣人之死,死犹神完,形虽死而神如生,夫炼精化炁为入胎之始,炼炁化神为成胎之终。三昧火化,立上凌霄,澹然与神明居,与天地精神天地独往来,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即谓长生不死而万古长存。 如不明透养生根柢,饶你活过八千岁,与通神乌龟又有何异? 因此,道不问寿,修行与寿轮无关。” 玉泉子问:“师兄,为什么佛道总教人信因果?” 元玄子答: 世间难得是人身,位列三才具五行。 为圣为贤须在已,成仙成佛总由人。 存心不可欺天地,举念还当畏鬼神。 急急修来毋自怠,轮回六道叹沉沦。 玉泉子忽然流泪叹息道: “师兄,你说我是不是做下了破戒的事,一定会下地狱?” 元玄子一时语噎,不知所言。 但见玉泉子从怀里掏出一本《玄天上帝金科玉律》。 她边翻书边喃喃念道:“欲知前世因果,今生受者之身;欲知后世因果,今生作者之心。 可见: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转移造化,只在人心。 世间愚夫愚妇,不识前世因果,迷却本性,以致随入劫中,深为可怜。” 元玄子劝慰她说:“师妹,你破戒也是实属无奈之举,是为了救人而舍已,并非为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不愿说出那样的字眼,他怕玷污的师妹纯洁的心。 玉泉子依然在自责,她拿着书念最后一段: 吕祖有云: 人生在世多罪过,休说自己不欺人。 若有损人利已念,便是贪谋一等人; 若有施恩望报念,便是沽名一等人。 若有记仇怀忿念,便是褊急一等人。 若有图jian谋宿念,便是邪yin一等人。 若有抬高市价念,便是jian巧一等人。 若有估人田产念,便是吞图一等人。 若有助人争讼念,便是刁唆一等人。 若有谋加租息念,便是刻毒一等人。 若有爱讨便宜念,便是欺诈一等人。 若有趋炎附势念,便是谄媚一等人。 若有嫌贫忌富念,便是刻薄一等人。 若有幸灾乐祸念,便是残忍一等人。 若有违背父母念,便是忤逆一等人。 若有轻慢师尊念,便是违叛一等人。 若有弃妻宠妾念,便是丧心一等人。 若有凌兄欺弟念,便是亏伦一等人。 若有藐视尊长念,便是犯上一等人。 若有菲薄朋友念,便是矜骄一等人。 种种恶念难尽说,阴曹簿案记分明。 世人自己扪心想,何得自夸不害人? 若要罪恶都消灭,须是回头种善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