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谁论功过
总结,诸葛亮既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只是萧何。诸葛亮已经不是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鲁迅早就指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弊病。 一个过于崇尚智慧和完美的民族是危险的!” 许多游客驻足围观,他们点头表示认可年青人的看法。有人甚至怂恿年青人接着说诸葛亮到底会不会的用兵。 年青人见颇有市场,便来了兴致: “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能具体说说吗?”有位老年游客凑过来问。 “第一、战略方向混乱。 从汉中攻魏,战略上有两个方向,一是出陇右;一是直出关中。诸葛亮对魏战略进攻一共四次,第一次建兴6年春出祁山;第二次同年冬出陈仓;第三次又出祁山;第四次又出陈仓。除第一次外,其余三次均在曹魏算计中。 第二、作战方针错误。 从蜀汉攻魏,兵力不足,道路险远,后勤困难,而魏国救援方便,利在速战。 而诸葛亮总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丧失机会,必然失败。 第三,脱离战略重点。 北伐关键是夺取长安,而诸葛亮却从未以长安为目标展开行动,总是在远离长安的地方纠缠。 第四次战略攻魏出陈仓时,司马懿说: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 从汉中攻关中,从西至东依次有斜谷、褒谷、箕谷、子午谷四条路,比较近的是从子午谷出武功或户县,也可从箕谷出武功,然后沿山而东。 而从斜谷出陈仓是最远的一条路,诸葛亮显然受韩信偷渡陈仓的影响,不知变通。 也可能是求安全,因为出陈仓是死角,西侧是陇山,侧翼不受威胁。 第四,不了解后勤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曹魏方始终在这一点上算死诸葛亮。 第一次攻魏出祁山,持续2月还,因速败于街亭,根本未意识到后勤战略出问题。就算街亭守住,粮运不济,依然不能持久。 第二次攻魏出陈仓,持续1月还,原因是粮尽退兵。 第三次攻魏再出祁山,以木牛运,持续4月还,原因是大雨冲毁道路,粮运不继。 第四次攻魏出陈仓,治斜谷邸阁,以流马运,持续6月,亮病逝。 第五,缺乏整体战略筹划和长远计划。 前后战略步骤失当。阴平武都两郡,地接汉中远离魏国,应首先攻取,作为攻魏的战略准备。可直到两次攻魏失败后,才想起攻取。 对出兵陇西要实现的目标缺乏预案。到底是为夺取陇西扩张形势,还是为了取道陇西攻关中?是为了得地,还是为了吸引魏军来战,消灭其有生力量?都缺乏明确方针。轻于进退,妄动征伐。很难看成是战略行为,只能算是战术行动。 第六,见机迟缓,缺乏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能力。 史载:第三次战略攻魏出祁山,帝曰:亮虑多决少。 具体事例: 一出祁山,天水南三郡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此时不能速进,以据三郡要冲,错失良机,此一失。 街亭之战,事关重大,应主将率主力亲临,至少应选久经战阵考验的大将,此二失。 第二次攻魏出陈仓,堕曹真计中,阻于陈仓而不能下,空劳师旅,此三失。 第四次攻魏出陈仓,拒渭南,不能迅速跨渭据北原,失去战机。此四失。 临阵破敌,必决其机,方能建功。 官渡之战时,袁绍围攻曹cao半年,曹cao眼看粮尽,乃问计于贾诩,贾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曹cao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 林彪有句名言:打仗有三分把握就可以打。 魏延的子午谷偷袭计划是奇策,可诸葛亮就是不敢用。” 燕玄飞实在听不下去,她说: “不要再抹黑先圣了,后世早对武侯有了明确的评价: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出师未表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 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武侯智慧第一,忠心无二。 世人不要再妄加评论!” 年青人正说到兴头上,哪里肯停住,他继续说: “诸葛亮在性格上是一个心胸狭隘、专断独权的人。” 围观的游客都很想听这个,连声说:“具体呢?” 年青人说:“具体表现在用人方面: 其一,用人唯亲不唯贤。 诸葛亮用的大都是从荆州带来的荆州班,对原本西蜀的东州班和益州当地的土著不予重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过郭攸之、蒋琬、费祎、向宠等,事实证明,论将才向宠不比王平、廖化;论文官郭攸实在没什么才能,蒋、费只能称是循吏。 究其推荐原因在于是荆州带来的诸葛亮的心腹,用来看住刘禅的。而真正应当看住的却全然不管。 譬如,魏国间谍黄皓长期潜伏于刘禅身边,诸葛亮竟然不察不治。 其二,独揽大权。诸葛亮辅政后,事必躬亲。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其三,排除异己绝不手软 对于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魏延,诸葛亮说他有反骨。 当年刘备托孤时有两人,一个是诸葛一个是李严。 一个是荆州原班人马,一个是益州投降人士。 李严的军事才能远远高于诸葛亮,结果,根基不如诸葛亮深的李严惨死于他的手下。 其四,身披道衣,实为文人。 诸葛亮本质就是一介儒生,风度奇雅,这也正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和纸上谈兵的马谡很谈得来的原因。 就连刘备这个老粗都觉得马谡不靠谱,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