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颐和园金玉完婚
第十二章颐和园金玉完婚 告别了李中堂,七人上马直奔京城。 到京已入夜。至隆兴客栈歇息不提,次日早晨金书办把众人唤醒,小厮伺候盥洗毕,从箱笼中取出一身吉服给张日新换上,还弄了个十字披红。 众人上马,中午已到颐和园东宫门。报进去,何统领和一名太监迎出来,都向张日新拱手称贺。何统领给他一个腰牌说:“张参领往后在园子里居住,这是进门的凭证,东宫门、北宫门都凭此牌,可别再隐身了。” 已有人将马匹牵走,将四名亲兵带至宫门外官栈歇息。那名太监引张日新三人至乐寿堂院内。回事太监报进去,太后说“传。” 张日新进乐寿堂叩谢圣恩。太后说:“起来吧,听说你在李鸿章那儿干的不错。我早就说嘛,李鸿章就喜欢你这样的。”又问:“苏姑娘装扮好了?”一名宫女说:“等着呐!” 太后嗔道:“等什么,还不过来?” “嗻!”话音刚落,门外已有两名宫女搀着苏萍进来:凤冠霞帔,顶着盖头——是诰命夫人的吉服。领至张日新身旁,俩人双双叩谢天恩。 “站起来我瞧瞧。”太后说。“真是金童玉女,天生的一对儿。去吧,热闹热闹,今儿各样儿的规矩全免了。” 再拜退出,见殿门外等着许多人。因宫里生活太过单调乏味,加之他二人平时待人谦和广结人缘,所以今天不当值的太监、宫女都愿意来凑热闹,还有德龄姐俩、几位熟识的命妇、小慧等,居前的竟然是李莲英。张日新驱前见礼。李莲英说:“今儿你们的喜事由我cao办。” “可不敢劳公公大驾,我们承受不起。”张日新说。 李莲英凑近一步,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我欠苏姑娘的情份,你不知道。” 出了大院东门,见一乘扎了彩绸的八抬喜轿横在门前,八名轿夫侍立两旁。还有一名小太监牵着一匹高头骏马,马头上也结着红绸。另有六十多人的吹鼓手和执事人等,是按张日新的品级配给的。 李莲英说:“太后老佛爷格外开恩,在后山西边另拨给你们一个院子。咱们得由苏州河过去。都听我的,新姑爷上马新娘子上轿!”张日新知道路很近,骑马不过是装装样子、应应点而已,但在这皇宫禁苑骑马却是一种特权,一种政治待遇,必得经过皇上或太后恩准才行,刚才太后那句“今儿各样儿的规矩全免了”就已暗含准许骑马了。 首先是吹鼓手走在队列最前边,然后张日新上马一抖丝缰,一名小太监挽着辔头居前引导。小慧和另一宫女扶着苏萍上了轿,八名轿夫前四人、后四人扛起轿杆稳步前行,十二名执事走在轿前是为前导,另十二名执事跟在轿后是为后扈。李莲英问:“谁来扶轿?”几名小宫女嘻笑着站出来,李莲英点出四人:“左边、右边各两人。”她们紧跑两步在轿左右扶着随行。全体宾客零零散散走在最后。一行人离开乐寿堂大院东门迤逦而行。过了德和园大门吹鼓手才敢吹吹打打。过了紫气东来城关,往北不远见到苏州河,有五条画舫泊在眺远斋码头,这五条船也已扎上彩绸装扮一新。张日新下马,小慧和另一宫女搀扶苏萍下轿,李莲英指挥众人陆续上了船,太监撑船往西。 这苏州河前承昆明湖,后汇谐趣园,系乾隆时仿江南水镇而建。繁华时两岸商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故又名苏州街。河道蜿蜒,宽狭互现,亭台有影,碧水无波。一路吹吹打打,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容龄说:“jiejie如今嫁过去,该不会忘了我们吧?”可是按规矩新娘子蒙着盖头是不许说话的,却可以哭,苏萍此刻没有哭的理由,装哭又不会,也就只好装哑巴。容龄醒悟到她不能讲话就把眼光投向张日新。 张日新忙说:“改天一定趋府拜望!” 容龄说:“瞧姐夫寡言少语的,日后准听话。” jiejie德龄申斥道:“姑娘家的懂那么多,不怕人家笑话!瞧我不撕你嘴!”容龄一吐舌头,不说了。 过了北宫门内的三孔桥又行了一程,画舫靠上南岸一个规整的石码头。众人弃舟登岸,早有一乘扎了彩绸的四抬轿等在那里,因为前方是山路八抬轿走不开,所以李莲英安排了一乘四抬轿。小慧和宫女搀苏萍上轿,前导、后扈、扶轿的阵容依旧。码头上有一段整齐的石阶,众人拾阶而上。又走了一段山路,远远看见树影之中现出一个小小的院落,正是:古木杂花疑无径,青瓦白墙有苔痕。 众人拥着轿停在小院门前,只见院内高搭天棚,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已有宫女、太监在院里忙碌,听到外面喧嚣之声他们都涌出来。 一位老太监递给张日新一张弓三支箭,说:“弓别拉满了,射轿帘。”张日新低头看了看,箭簇已被去掉,心想:“入乡随俗吧。”于是把弓拉开,想了想,大声说:“我可射箭啦!”众人当然明白他的用意,一阵哄笑。射出一箭,因不敢用力,箭只射到轿帘的底边,又是一阵哄笑,接下的两箭力度合适,射到轿帘中间,只见轿帘稍一凹陷箭就掉落了。在众人喝彩声中回身把弓交还老太监。 轿夫把轿前倾,小慧和另一宫女把苏萍扶出,迈进院门。苏萍感到脚下异样,低头从盖头的缝隙看到是红毡。这时身后长长的队伍也鱼贯而入。吹鼓手到此时格外卖力,把曲调吹到高潮。小慧和另一宫女扶苏萍踩着红毡缓步走向正堂,中间少不得要迈过火盆、马鞍之类的俗物。待苏萍进了正堂,吹鼓手又吹了一阵儿方才停住。 院里的正房五间坐南朝北,是背山面水的格局。东西屋各三间,院门开在北院墙上,南墙还有一个用太湖石垒成的拱门通往后边的山路。 大家进了正房。正房虽不轩敞却也整齐洁净。只见迎面墙上高悬着一幅横幅,上书“天作之合”,是李莲英讬一位翰林写的,意思很清楚:太后老佛爷指婚,老佛爷就是天,可不是天作之合吗?暗中一层意思是:别忘了,若不是我李公公,老佛爷还没准儿指配谁呢! 正中案子上,高高摆着一个八音座钟,是太后御赐的。此外还有:李中堂送的象牙船摆件、李公公送的玉杯一对、德龄姐妹送的法国化妆品一盒、小慧亲手做的荷包一对。其他相识的太监宫女送的荷包、绣品、香囊、绒花、银锭、银元等等分别摆列在两边的联三桌上。正房的西厢就是洞房。 李莲英朝院里一招手,吹鼓手换了个曲调又吹奏起来,乐声中众人起哄要他们在“天作之合”横幅前拜了天地,遥拜了太后、皇上,然后是夫妻对拜,又喝了三盏交杯酒,遂有小慧和另一宫女把苏萍搀进洞房。至此吹鼓手才停下。金书办拿出两笸箩制钱打发走了吹鼓手和执事的。 李莲英从宫外请来几位唱大鼓、单弦的艺人,在院里给众位来宾唱了几段曲子,唱到精彩处众人高声喝彩,竞相抛掷赏钱。 热热闹闹已近黄昏。李莲英在院里喊了声:“进膳了!”立刻有许多传膳太监鱼贯而入,拿着提盒、捧盒,很快就把院里的十几张圆桌摆满了,说不尽那天庖盛馔,洞府仙醪。由于是太后指婚,又是李总管cao办,所以今天的丰盛酒宴是御膳房的差事,所用碗盏杯箸俱都是御用之物。 李莲英却不入席,说了句:“我可就失陪了,有我在这儿你们反倒不随便,各位慢用吧!”大家七嘴八舌表示挽留,其实心里巴不得他走开。李莲英多聪明啊,人家明白,一拱手带着两名小太监转身离去,张日新和金书办赶忙趋前长揖致谢,小慧也赶来请了个蹲儿安。 众人纷纷入席,真个是贵贱莫论,长幼何分,觥筹交错,笑语欢歌。金书办陪着张日新依次到各桌敬酒,来宾们也都还敬了吉祥话。太监们难得有一次放松的机会,索性推杯换盏、猜拳行令起来。 席面上却没有苏萍。原来按这时的风俗,新娘子须盘腿坐在洞房炕上,左右两名宫女服侍,名曰“坐帐”。苏萍听出站在左边的是小慧,顾不得不能说话的规矩,说:“小慧,你入席吧!”小慧不肯,苏萍说:“好meimei,听话!”右边的宫女听到苏萍管小慧叫meimei,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看苏萍又看看小慧,心里着实羡慕。这宫女跑到外屋拽进一名宫女站到小慧的位置,硬是把小慧推了出去。 小慧坐到席面上心里却不踏实,她瞅了个空子,手托一盘饽饽跑进洞房从盖头下面塞给苏萍一块。余下的给那两名宫女分享。苏萍说:“好meimei,我也渴了。”小慧又送进两小碗燕窝汤,一碗托起来从盖头下送到苏萍嘴边,另一碗留给那两位宫女。 “瞧这小丫头子,心儿肝儿的惦记她主子。”倒是容龄眼尖,发现了小慧的秘密:“要不怎么她主子舍得把那么好的软玉簪子给了她!” 德龄说:“就属你嘴厉害,我看明儿谁敢娶你。” “得,我也拍拍诰命的马屁吧,可是我也别盖过小慧去,要不日后她主子该宠着我了!”容龄说罢,用小碟儿托着一个鹌鹑蛋进了洞房,众人一阵哄笑。都知道这二位是老佛爷的眼前花儿,谁敢跟她们斗嘴呀,所以小慧只有低着头抿着嘴儿乐。 不觉月明林静,已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众人起哄说:“新姑爷该入洞房啦!”推推搡搡把张日新推进洞房,关上门。外面又乱轰了一阵,都散净了。小慧、金书办和小厮送走众宾客也分别住进院里的东、西屋。 张日新面对红烛倒不知如何是好。 苏萍问:“都走了?” “都走了。” 按清朝习俗应该由张日新用秤杆儿挑开她的盖头,苏萍哪管这套啊?不待他动手,自己一把扯下来:“闷死我了。” 苏萍从不化妆,今经德龄姐妹薄施粉黛,加之珠围翠绕,凤冠粲然,在红烛映照之下,好一个瑶宫仙子,月里嫦娥,直看得张日新心花怒放。心里想说的话又实难启齿,只好学着京剧小生的腔调拱手道:“啊娘子,你我二人宽衣安寝如何?” “别没正经的,放规矩点儿不许胡来!”苏萍板着脸说。 “娘子何出此言呐?” “还没登记领证呢,不合法。” “娘子好糊涂,婚姻登记处的橡皮图章是行使区县级的权力,当朝太后指婚是行使国家级的权力,‘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难道你就不懂吗?” 趁苏萍一时语塞,“噗!噗!”两声,张日新已将红烛吹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