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公主
又不是大街上捡回来的,谁养的谁心疼啊。 康熙拿着名册看了会儿才开口说到,“宣张廷玉跟马齐过来。” 梁九功这才回神,“哎,奴才这就去。” 张廷玉为人端正,马齐却不一样。 马齐虽然也算正派,但却比张廷玉更懂得变通。 这会儿马齐就跟梁九功近乎呢,“梁公公,皇上这会儿心可好。” 他也不问是什么事,反正一会儿就能知道。 只问皇上心如何,只要皇上心好那就是好事,要是皇上心不好,他也能提前知道,防范着点。 梁九功摸了摸刚才马齐递过来的荷包,里面轻飘飘的,一摸就知道里面是一张银票。 这种钱收起来很正常,要是那种不能收的钱,梁九功摸都不会摸一下。 毕竟也是当了这么多年的内相,常年跟着康熙老爷子,这点判断还是有的。 因此马齐一问完,他当即就小声的说了,“马齐大人,皇上这会儿心应当不怎么美妙,喀喇沁部蒙古杜凌王为他家的次子葛尔臧上了折子,求娶一位公主。” 马齐立马就明白了,这是皇上舍不得女儿。 他跟梁九功拱了拱手,“多谢梁公公了。” 说着脸上换了个神色,才抬脚走进南书房。 康熙正在御案前坐着,马齐抬眼望去,正好能看见康熙低着头,看着手里的奏章,脸上神色莫名。 马齐跟着张廷玉俩人一前一后的行了礼。 康熙也不多话,“马齐跟衡臣来了,蒙古喀喇沁部求娶一位公主,你们看看跟礼部和内务府商量一下流程,衡臣留下拟一份圣旨。” 说着把手里的奏章拿给马齐跟张廷玉看了下。 马齐告退的时候还斜了张廷玉一眼。 这小子进内阁最晚,没成想爬的还快。 什么时候开始皇上这么重视张廷玉的意见了。 当天下午圣旨就传了出来,和硕端静公主赐婚给喀喇沁王次子,十月出嫁。 圣旨定了出嫁期,前面又有不少成例,因此礼部跟内务府那边走的极快。 吃饭的时候,静娴就拿这事问胤了,“爷,为何要拿公主跟蒙古联姻。” 胤被她问的差点没呛着,“咳咳咳。” 静娴立马知道自己又犯傻了。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皇上宫里好不容易把蒙古妃嫔都清理干净了,自然不能再叫蒙古女人进去。” 说着静娴咬了一口饽饽,“那也可以叫蒙古女人进入宗室王爷家里啊。” 胤差点没叫她逗乐,“傻话,除了老十真的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哪家王爷乐意娶一个蒙古女人,不想进入权利中心了是吧。” “那就叫咱们的公主去蒙古受罪是吧,也不看看嫁去蒙古的公主有几个还活的好好的。”静娴小声嘀咕道。 “说什么呢,这么小声。”胤低头喝了口豆汁。 静娴默了一瞬,总不能说是在吐槽吧。 “爷,皇上可有查过公主嫁去蒙古之后还有几个活着的,那些去世的公主又是因为什么。” “你想说什么。”胤抬头问到。 没办法,不问不行,聪明人的想法好猜,这不聪明的人,她说什么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猜对了。 幸亏静娴不会读心术,不然肯定得叫他气死。 “我就想着是不是能查一下公主早逝的原因,总不能都是水土不服吧,到时候不管什么原因,查清楚了才好对症下药吧。” 胤肃着脸点了点头,“你说的有理,皇上总是着眼于大事,这些小事他不一定能想得到,爷去一趟宫里,晚点再回来。” 说着就起漱了漱口。 南书房里,胤正给康熙倒着茶水。 康熙指着他说到,“说说吧,老四朕是知道的,没什么事,你是不会到朕这里来的。” 胤这时候哪里有什么冷面王爷的模样,只见他笑着跟康熙说到,“父皇若是不嫌儿子烦人,那以后儿子就常来。” 说着就正了正脸色说到,“父皇,端静可是十月份出嫁。” 康熙点了点头,胤接着说道,“父皇,之前已经有不少公主嫁去蒙古,可活下来的却没有几个,儿臣想去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 康熙神色沉了沉,“朕也知道这么多公主,都早早的去了,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只是蒙古毕竟是我大清的后盾,不容有失。” 说着停了一下才继续说道,“你若是想要去查便查一下好了,只是要注意分寸。” 胤点了点头,“父皇放心,儿臣知道,不会涉及到蒙古方面的。” 又想了一会儿才说,“恪靖公主出嫁也有年岁了,难得一直能在蒙古说得上话,儿臣以为不如请公主帮忙查询。” 康熙想了一下才点头答应。 静娴不知道自己这个提议会不会改变清朝公主出嫁早逝的命运。 但是既然有这样的可能,她也愿意去尝试一下。 再者,公主在蒙古若能说得上话,对于大清的稳定也是有好处的。 她暗叹一声,“希望这些花一般的公主都能好好活着。” 不看别人,只看自家布尔和,若是以后布尔和出嫁后过得不好。。。 自己一定会打爆了驸马的狗头。 这么一想她又笑了,哪里用得着自己动手,到时候胤就能收拾的他找不着北。 胤没有离开皇宫,反而跟康熙下起了围棋。 一会儿就逗得康熙哈哈大笑了起来。 “老四啊,没想到你这么滑头,明明刚刚你的大龙都摆起来了,这会儿又跟朕装什么相。” 胤自然知道自己肯定瞒不过康熙。 他就是故意输的,输得很难看,康熙果然一眼就看了出来, “行了,朕知道你是在哄朕开心,回去吧,不早了。” 梁九功看着从里面出来的胤,讨好的上前问安,“四爷可是要回家,奴才送送四爷。” 这四爷可真不简单,旁人要是碰上康熙老爷子这个模样,早躲得远远的了,只四爷还敢上前,不仅如此,四爷居然还能给皇上哄乐了,真是我辈楷模。 胤摆了摆手,“梁安达不必如此,回去伺候好皇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