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科幻小说 - 无限快穿逆袭在线阅读 - 第22章 西游白骨精22

第22章 西游白骨精22

    比丘国之后,继续西行,原著中还有八个难关。

    今番,由于取经队伍庞大,斩杀了各路有背景的妖精,有两关就不存在了。

    不存在的两关是,金鼻白毛老鼠精和天竺国玉兔精。

    另外还有一关,天竺国玉华县,原著中,是一个九头狮带着六个狮。如今,九头狮被太乙天尊收走了,剩下六个普通狮妖。

    跟原著相比,完全没有变化的,并且还是妖精阻路的,只有两关。

    那就是云雾怪和犀牛怪。

    还有三关,则属于凡人阻路。也就是灭法国、凤仙郡和寇员外。

    ——

    走了半年,到达镇海禅林寺。

    到达这个地方,标志着无底洞白鼠精已经不存在了。

    涂山感觉有点遗憾。

    ——

    今番,涂山扩充取经队伍,并不单单考虑了战斗力,而且也考虑了是否吃人的因素。

    西游原著里面的妖精,按道理说,都是要吃人的。

    但它们到底吃没吃人,原著没有描写,就不知道了。不知道的,也可以判定为不吃人。

    譬如黑熊精,就是偷袈裟的那个,原著也没有描写吃人。

    再如蝎子精,只有“人rou馅的荤馍馍”。涂山通过分析,判断那是吓唬唐僧的。实际上蝎子精并不吃人。

    这也是最初添加的两个。

    后面,添加龙悟水而斩杀金鱼,就是因为金鱼吃童男童女。

    那么,无底洞的白鼠精吃没吃人?

    ——

    毫无疑义,是吃了人的。

    前面的不说,只是在镇海禅林寺,白鼠精就吃了六个和尚。

    如今,白鼠精这关已经消失。

    假如没消失,涂山自我感觉,也无法邀其共同取经。只能杀了。

    ——

    说这些,是因为张版西游的改动。

    张版西游里,说白鼠精打翻香油,烧了寺院,被金刚追杀,当时,有钟声。

    于是,原著里,镇海禅林寺,白鼠精色诱并杀害六僧,就改成了因六僧敲钟,而被杀害。

    这仅仅是吃人和杀人的区别吗?

    不是。

    ——

    原著中,镇海禅林寺里,孙悟空曾经变成小和尚,去诱捕白鼠精。

    此时,原著写道:

    女子搂住,与他亲个嘴道:“我与你到后面耍耍去。”

    女子道:“……我和你到后园中交欢配鸾俦去也。”

    行者……随口答应道:“娘子,我出家人年纪尚幼,却不知什么交欢之事。”

    女子道:“你跟我去,我教你。”

    他两个搂着肩,携着手,出了佛殿,径至后边园里。那怪把行者使个绊子腿,跌倒在地,口里“心肝哥哥”的乱叫,将手就去掐他的臊根。

    却被行者接住他手,使个小坐跌法,把那怪一辘轳掀翻在地上。

    那怪口里还叫道:“心肝哥哥,你倒会跌你的娘哩!”

    这些说明什么呢?

    ——

    色诱,按类别去区分,至少有两类。

    一是以色为名,引诱对方至偏僻之处,或者引诱对方放下警惕。并没有真正做出与“色”有关的任何事。

    二是完整地做了“色”事。

    上一段的描写,可以证明,原著中的白鼠精,属于第二类。

    张版改成白鼠精杀害敲钟的和尚,其重点,并不在于杀人之后吃与不吃,而在于,在爱情和贞节方面,白鼠精的区别。

    ——

    是的,张版把这一关改成了爱情。

    说那白鼠精本来好好的在偷吃香花宝烛,忽然瞧见如来驾前的二徒弟金蝉子,一见钟情,就爱上了。

    正因为坠入了爱河,所以智商下降,这才打翻了香油,继而烧毁了寺庙。

    地点在哪里?灵山。

    派出来缉拿白鼠精的是谁?是李天王哪吒父子。

    为什么如来佛家发生的事,捕快却是道家的天庭?这个问题就不要管了。

    正因为是道家做佛家的事,所以李天王哪吒父子就不是很尽心尽责。白鼠精一求饶,他们就罢手了。并且,还让白鼠精拜了李靖为父,拜哪吒为兄。

    然后,千百年过去了,金蝉子转世成了唐僧。

    在这千百年里,白鼠精一直都爱着金蝉子,所以,她不能去色诱任何人。

    白鼠精要再续前缘,所以才抓了唐僧。

    最后,李天王哪吒也来了,劝说白鼠精,有些事,错过,便是终身。

    白鼠精终于明白,当初,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最后,白鼠精伫立山坡上,望着西去的唐僧,潸然泪下。

    ——

    涂山认为,张版改成挺感人的。

    但张版在忠实于原著与大胆改动上面,没有处理好。

    白鼠精这一关,完全可以把镇海禅林寺这一段抹去,处理成白鼠精不仅守身如玉,并且不吃人不杀人。

    岂不是更好。

    ——

    按照西行的顺序,白鼠精之后,就应该是云雾怪,之后是灭法国。

    但在这里,有必然打乱这个顺序,把凡人阻路的三个难关:灭法国、凤仙郡和寇员外,先拿出来说。

    灭法国和寇员外,相当于对联。前者,要杀一万个和尚;后者,要斋一万个僧人。

    原著里唐僧师徒四人到达的时候,灭法国已经杀了九九九六个和尚,就差他们四个。寇员外那边,同样已经斋了九九九六个和尚,就差他们四个。

    这如果是对联的话,上下联都一样,是不是合掌了?

    ——

    原著中,灭法国和寇员外这两关的意义何在呢?

    据说,灭法国是在讽刺朱元璋。

    这有什么依据呢?

    说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后来发迹,做了皇帝之后,不愿意别人提起他曾经不光彩的经历。凡有和尚前来攀认,朱元璋就杀了。

    归纳一下就是:由于朱元璋杀过和尚,所以就是讽刺朱元璋。

    很明显,这样的推断,是不合理的。

    ——

    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所以,发迹之后,要在以前的熟人朋友面前显摆显摆,属于人之常理。

    一个农民,曾经与一帮农民一起种田。发迹之后,就需要在那一帮农民面前显摆。

    同样,一个和尚,曾经与一帮和尚一起念经,发迹之后,也需要在那一帮和尚面前显摆。

    不愿意别人提起自己曾经的不光彩经历,的确可以理解。

    但是,当和尚,不光彩吗?

    对于成功者来说,曾经的贫穷困苦,只能证明其强大坚韧,并不属于需要遮盖的历史。

    所以朱元璋杀和尚,一定不是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必然另有原因。

    另有什么原因,你不知我不知,吴承恩也不知。

    不知道,又怎么讽刺呢?

    ——

    另有一个说法,说灭法国讽刺的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佛、唐武宗。这三个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所以又都做过灭佛的事,所以史称三武灭佛。

    另外,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事件也比较惨死。与前三个合在一起,可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西游的灭法国,讽刺的是这个吗?如果是,车迟国也应该是。因为车迟国是意识形态层面的道佛之争。

    ——

    所以,还得回过头来,看看灭法国灭法的原因。

    原著给出的理由是:

    那老母用手朝西指道:“那里去有五六里远近,乃是灭法国。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够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哩。你们去,若到城中,都是送命王菩萨。”

    其中关键部分是:

    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

    原因在国王的前生。今生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结果:要杀一万个和尚。

    这其实就是没有理由。

    ——

    再看寇员外。

    寇员外跟灭法国相反,他是斋僧的。

    他为什么要斋僧?这需要理由吗?需要吗?

    好,那就给个理由。他向佛,他行善。

    这样的理由,成立否?

    虽然力度不强,但是,还真能成立。

    但是,寇员外为什么要斋一万个和尚?

    向佛、行善,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计数目的斋僧,不能是确定的斋僧一万名。

    所以,斋一万个和尚,也是没有理由的。

    ——

    灭法国那边,像是在做坏事,所以就特别引人关注。寇员外这儿,像是在做好事,所以很多事情,就容易被忽略。

    但两者加起来,就会发现,杀一万个和尚,和,斋一万个和尚,都是没有理由的。

    没有理由,就只能证明,这两件事,并不是主要事件。

    没有理由的两件事,将会成为什么?

    当然是成为背景。

    ——

    背景,也是前提,也是规则。

    一上来就是,前方要杀一万个和尚,前方要斋一万个和尚。

    然后重点就来了——

    已经九九九六,就差四个。你们四人,刚好赶上。

    数字都一样,不拿到一块儿说,简直都过意不去。

    而拿到一块之后,就会发现,灭法国寇员外,两个事件所表述的重点,都是——

    刚好赶上。

    ——

    刚好赶上,意味着什么?

    通常意味着喜悦。

    譬如赶时间,跑步到车站,恰好一辆公交车到站,刚好赶上。

    但注意,西游中,刚好赶上的两件事情中,灭法国在前,寇员外在后。

    可以解释为,作者的愿意,只是灭法国事件。但发现没有说清楚、说完整,所以后面才有了寇员外。

    那么,灭法国那边的特征是什么呢?

    坏事。

    刚好赶上了坏事。

    这也是有许多事例的。譬如,车一停,就发现车前有个碰瓷的。再譬如,好不容易腾出时间坏游戏,结果断网了。

    原著中,唐僧师徒四人,在灭法国,刚好赶上坏事。

    他们躲了,但是没躲开。

    最后他们只有硬扛。硬扛的时候,虽然平安,但也惨烈。

    最后他们(孙悟空)想了个办法,把国王、王妃及大臣们的脑袋都剃了,平安过关。

    ——

    归纳一下就是——

    刚好遇见坏事的时候,往往会感觉自己特别倒霉,并想要逃避。

    逃避是没有用的,还是要面对。

    要保持冷静,想方设法,最终,所有倒霉事都会过去的。

    这似乎像一段鸡荡。

    ——

    到底是不是呢?且看寇员外。

    寇员外那边是斋僧,刚好赶上好事。

    然后唐僧师徒走了,遇见匪徒追杀。

    赶走土匪,夺回土匪手中的抢自寇家庄的财物,唐僧师徒返回。

    却被官兵抓捕,说他们杀了寇员外,并抢了财物。

    同样归纳一下就是——

    刚好遇见好事的时候,往往会喜不自禁。

    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好事也有可能会转化为坏事。

    所以还是要冷静。

    不要为一时的好事或坏事,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

    两段鸡汤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完整!

    于是我们可以说,灭法国和寇员外,两个事件描述的都是“刚好”。这两个事件,告诫人们,不要沉醉(沉湎)于一时的好事坏事,要保持冷静清醒。

    ——

    凤仙郡这关很简单。

    仅从表面就可以看出,讽刺的是玉帝。

    当然,并不是讽刺玉帝本人,而是讽刺的是玉帝的那种行为。

    说是凤仙郡的郡侯对玉帝不敬,玉帝就惩罚了凤仙郡。

    郡侯犯错,为何惩罚的是凤仙郡?玉帝那边的理由,自然是“加倍偿还”。

    但,凤仙郡的百姓何辜?

    还有就是,郡侯之所以是郡侯,又不是百姓推举的,而是朝庭任命的。

    所以,玉帝搞的这个牵连,没有道理。

    西游原著,写就于封建社会。那个社会,本来就有连坐。

    所以,凤仙郡这一段,反对的并不是牵连(连坐),而仅仅是反对不合理的牵连(连坐)。

    譬如,假设遭罪的是郡侯本人,再加上他全家,还加上任命他为郡候的那个长官,估计唐僧师徒就不会理会这件事了。

    结果呢,玉帝牵连到凤仙郡百姓身上去了,牵连错了,还死不认错。

    对了,死不认错,这也是这段故事所要反对的。

    最后嘛,蚍蜉撼不了大树,还是凤仙郡郡侯这边带着百姓先认错,哄好了玉帝,事情方才圆满解决。

    ——

    今番,庞大的取经队伍,通过灭法国、寇员外和凤仙郡,自然不会掀起多大的风波风浪。

    这三个难度,已经不再困难。

    因此,我们还是关注其它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