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安利的商品
第二天,安吉尔来拜访安妮。 安吉尔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宝贝,为什么安利公司那么重视员工的个人修养,他们就不怕员工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把安利抛弃么?” 安妮挑了挑好看的眉毛:“亲爱的,你指的是?” 安吉尔说道:“我说的是安利的企业文化。 就好像宫深老师这样的成功学专家,他指导的真厉害。 我试着按照他的方法管理自己,发现真的很有用。 黛米安吉尔的mama都和我讨教关于女人着装的问题,这真是不可思议。 宫深老师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公司的成员有自己的想法,这在别的公司根本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我和咱们的学姐学长们讨论过,虽然咱们学校是常青藤之一,优秀的毕业生不愁没有好的工作。 但那些大企业可不会给员工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顶多是在办公环境上下点功夫。” 安妮糊涂了:“亲爱的,你到底要说什么?” 安吉尔皱着眉头:“宝贝,我的意思是,宫深老师因材施教,让我们都成功了,他就不怕安利公司运作不下去么? 你看,约翰本来是哥谭市分公司第一批员工,可他在宫老师的指导下成功的当选了参议员。 那个黑叔马丁也是第一批员工,但他现在是哥谭市民权n活动的领袖。 太多的人都走上自己独一无二的路,那么安利公司得到什么了?” 安妮哈哈大笑:“亲爱的,你钻牛角尖了。 安利公司的架构跟其他不一样,它可是直销公司!” 安吉尔疑惑道:“这有什么问题么?” 安妮解释道:“安利是直销公司,公司里面的商品全靠咱们这些直销员去和客户沟通、分享。 你全职做可以,兼职做也行,并不影响你的生活。 如果你觉得做安利能够维持生活甚至有所富余,那你就全职。 倘若你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个零售兼职来做。 你自己的市场好坏,全取决于自己。 约翰和马丁大叔都有自己的事业,但并不妨碍他们来做安利。 其实你刚才说的话已经解释了为什么宫老师要不遗余力的来教人成功。 成功的人做什么都会让人信服。 打个比方,有两个销售员来给你推销商品,你是认同成功的那位,还是认同不成功的那位?” 安吉尔自己也笑了:“说的是呢,不过,即便如此,安利公司的文化还是让人敬佩。” 安妮微笑道:“那是自然,我接连参加那么多次聚会,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即便我以后不做安利了,在安利公司学到的东西也会让我在别的公司立足。” 安吉尔信服的点点头。 安妮狡黠的眨了眨眼睛:“这样重视员工的企业,又有哪个人能抗拒它的魅力?” 安吉尔问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安利到底是经营什么业务的?” 安妮耸耸肩:“文化产品,宫老师说知识是无价的,所以他经营的都是书籍音像制品,也卖周边产品。” 安吉尔惊讶道:“但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商品?” 安妮笑了:“你刚刚参加聚会,连正式的员工都不是呢,现在处于了解阶段,就这么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入么?” 安吉尔认真的点头:“你知道我不是一个果断的人,但我听了宫老师的课,按照他的方法做了,效果很好。 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个机会。 我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安妮,你就好好跟我说说吧。” 安妮拒绝了:“亲爱的,不是我不想详细跟你说。我对公司的制度了解不深,倘若我来给你讲,怕误导你,这样就不好了。 下次聚会吧,下次聚会我请老师给你详细讲讲。 如果你真的加入公司,你就是我的合作伙伴了,我会尽最大的可能帮你成功,因为,你成功的同时,我也就成功了。 东方有句话怎么说的?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安吉尔无奈道:“好吧,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这个月的收入怎样?抱歉,不是打探你的,是单纯的好奇。 你知道,我的家庭不是很富裕,我想尽自己所能,改善下家人的生活环境。” 安妮特别爽快:“咱们是好朋友,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有决心,你可以和我有同样的收入。” 安妮取出自己的存折:“你可以看下这个月的收入,我刚查的。” 安吉尔吃惊的看着这个收入:“骗人的吧!一万米刀??” 要知道,即便九十年代初,即便是常青藤毕业的优秀学生,一个月的月薪也不过是六千到千米刀。 安妮还在上学,课余的时间做安利,就有一万米刀。 安妮耸耸肩:“这没什么好羡慕的,其实我在公司里面的收入是低的。约翰、马丁他们的收入都比我高。 亲爱的,倘若你真要做,那就好好的跟上会议,你也会成功的,甚至,你的收入会比我更多。” 安吉尔两眼放光:“噢宝贝,赶紧跟我说说,你到底是怎么做的?” 安妮轻描淡写的说道:“就是跟着会议走,然后不知不觉就赚了这么多,是不是听起来不可思议? 等你在公司经历的多了,你就知道,这是很轻松的事情。 甚至,我都没有感觉到,然后自己就赚了这么多。” 安吉尔急了:“宝贝,你可一定要帮我。” 安妮安慰她道:“放心好了,我一定会帮你的。 这样吧,我给你看看咱们公司的产品吧,起码对你有点信心。” 安吉尔迫不及待的点头,她恨不得下个月就变成安妮这样的人物。 安妮领着安吉尔来到一个大书架前,指着一排排书籍道:“你瞧,这就是咱们的产品了。” 安吉尔放眼望去,入目就是成功学羊皮卷世界上最神奇的二十四堂课西方经济学。。。 甚至还有两部录像带活埋长生不老 安吉尔看的眼都花了,米国的教科书、录像带都很贵,她莫名的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