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危急
    一秒记住!!!【狂沙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    他排在武官序列靠前五分之一的位置,能站在他前面的武官,其实也没有几个,祝修远每次开朝会,都会无聊到去数前面的人头。    一二三四五……    嗯?    不对!    祝修远发现一个不对之处。    那武官第一的钟山王,怎么没来?    该不会……祝修远想起清流王三万人马攻下江浦县城,与京城隔江对望的事。    这钟山王,执掌京营,宿卫京师,恐怕是去……    祝修远正猜测呢,大外面就跑进来一个太监,跪地伏拜道:“陛下,钟山老王爷求见!”    “宣,快宣!”    那陈皇连续挥了好几次手,本来是冷然的一张脸,却露出一种喜色,这两种表,挤在陈皇脸上,怎么看怎么不协调。    那太监领了皇命,急忙快步而去。    满大臣,恐怕除了祝修远及少数几个心里有鬼之人,知道陈皇此举的缘由外,其余大臣,都是一脸懵。    到底怎么回事?    今天晚上到底怎么了?    怎么处处都透着诡异?    当然,绝大多数大臣,心里有疑惑,但也有小部分大臣,不当一回事,默默立在那里,弯腰低头,偷偷的打着哈欠……    “梁国!”    陈皇忽然发话了,将众臣的视线都吸引过去。    只见陈皇从龙椅上缓缓站起,面色铁青,也有些苍白,他咬牙切齿,宛如发怒的猛兽。    众臣一见此等形,顿时噤若寒蝉。    他们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陈皇状态不对,这一点他们还是能够看出来。    “燕国!”    陈皇的声音又一次传遍整个大。    其中蕴含着无边的愤怒,几乎是咬着牙缝说出来的!    不明就里的大臣们,噤若寒蝉之余,也不由面面相觑。    这陈皇,究竟怎么了?    “还有临淮王、山阳王、清流侯!”    陈皇瞪着一双“龙目”,“惨烈”的扫视着下面的大臣们,咬牙切齿,似乎将大臣们当成了临淮王等。    陈皇这个目光太吓人,有几个大臣好奇,稍稍仰头看了一眼,然后立即低下头来,不敢与陈皇那种目光对视。    “朕待你们不薄啊!”    陈皇语气稍稍变化,这句话中,更多的是一种感叹,一种无奈。    接着,陈皇好似耗尽了所有的力气,颓然瘫坐在龙椅上,整个人都软了下去。    方才的霸气,方才的惨烈,竟消失得一干二净。    众臣见此,心里更是疑惑。    这……到底是怎么了?    有没有人出来解释一下?    或许是听见了众臣心里的呼声,恰在此时,那钟山王大步踏进大。    众臣忙看去,只见钟山王甲胄在,一金甲,在大的灯火下闪闪发光,肩上披着一条披风,威风猎猎。    钟山王大踏步走进,龙行虎步,戳在甲胄上的甲片,互相撞击、摩擦,发出的声音,同时也传进大,被满大臣听了去。    众臣的眼睛都直了。    钟山王怎么穿着盔甲就进来了?    这是上朝啊,不是应该穿朝服的吗?    莫非……    已有许多大臣,结合今的种种诡异事件,隐隐猜到了什么。    那钟山王,材虽不高大,但甲胄在,竟也非常霸气。    他不理会群臣发直的眼神,径直走到大中间,拱手拜道:“陛下,幸不辱命,我京营将士,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将敌军阻于长江天堑以北!”    “我京营水军,已封锁江面,那敌军叛将,业已龟缩回城。陛下,我们保住了江面!”    钟山王的声音非常洪亮,掷地有声,金属铿锵,他似乎绪还非常激动,一幅刚从战场下来的样子。    钟山王此话,犹如晴天霹雳,就算再愚笨的人,恐怕也听出来了。    原来不久前,京城外面竟发生了一场大战?    难怪,难怪……    今种种诡异,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可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为何会发生大战?    莫不是燕人都攻打到京城附近了?    不应该啊,昨天开朝会,不是还说燕人没有异动么。    “好!好!好!”    陈皇连道三个“好”字,激动得长而起,“钟山皇叔之能,朕还是信服的!待今过后,朕定当重赏!”    “老臣谢过陛下!”    “陛下,钟山老王爷,究竟发生了何事?”    终于,有人憋不住了,拱手出列询问。    这也是群臣的疑惑,他们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目光在陈皇及钟山王上转来转去。    “钟山皇叔,你来得正好,你就说说当下的况吧!”    陈皇激动过后,又瘫坐回龙椅上,手肘撑在龙椅的扶手上,以手扶额,显得很是心累。    “老臣遵命!”    钟山王领了皇命,转过来,面朝群臣,虎目一扫,遂将当今的局势一一讲明……    祝修远混在大臣中,也仔细听,竖起耳朵。    大臣们目瞪口呆,他也跟着目瞪口呆。大臣们惊呼出声,他也跟着惊呼出声。    反正就是有样学样,不露马脚,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有关寇婉婉的事,绝对不能泄露,不仅仅因为,寇婉婉是他“地下人”的关系。    寇婉婉份特殊,背靠一个强大的“组织”,又混迹于京城,她一定有着某种目的……    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反正不能暴露出丝毫异常就对了。    她在那信件的末尾,也提醒过,此信需阅后即焚,也是这个道理。    不一时,钟山王讲解完毕。    众臣都噤若寒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而祝修远则稍稍凝眉,他在心里快速比较,钟山王所说的,与寇婉婉在信件中所说的,两者之间有何不同。    最后祝修远得出结论:两者区别不大,只能说侧重点不同,但事肯定是同一件事,钟山王没有刻意隐瞒。    “看来燕军开始行动之后,就没再刻意‘反侦察’,他们的行踪及意图,第一时间就暴露在寇婉婉手下,及钟山王派出的密探、细作眼中。”    祝修远如此猜测。    “现在,众卿都已知晓,如今我陈国所面临的况!”    陈皇瘫坐龙椅,手肘撑在龙椅扶手上的姿势,未曾变动。但他没再扶额了,稍抬起头来,扫视着下面的一众大臣。    众臣闻言,忙站正了体,面朝陈皇而立。    经钟山王一番讲解,他们都吓坏了,那些昏昏睡、偷偷打哈欠的大臣,早已将瞌睡忘到了九霄云外。    “燕人二十万大军,忽然南下,还有濠州临淮王,楚州山阳王,及滁州清流侯,他们……竟一同反戈投燕!”    “无论是二十万燕人南下,还是临淮王等反戈,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吹草动。”    “可是为什么,直到燕人都攻下了江浦县城,朕才知道,原来已经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    陈皇瘫坐在龙椅上,又颓废了几分,他那额头,又再搁在手肘撑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掌上面,面色十分纠结。    “陛下,派往北方的密探、细作等,都是老臣帐下之人,可是……老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钟山王倒也干脆,发生了这样的事,也太不应该了,可是它就是发生了,不可辩驳。    事实摆在眼前,钟山王干脆认错求罚。    陈皇侧头,盯了眼钟山王,眼角挑了挑。    罚?    怎么罚?    刚才钟山王进得大,曾禀报说,京营将士,已然打退敌军,暂时护住了京城安危……    陈皇还曾夸奖来着,并为他记了一功。    虽然,对密探、细作之事,陈皇心里的确十分不满。    但若燕人只是袭扰濠州、楚州边界,他至少还有时间调兵遣将。    可是现在,人家都直接攻打到京城对面的江浦县城了……    老实说,陈皇真的很想抓住钟山王暴揍一顿,好生的喝问喝问:你究竟培养的是什么密探细作?    怎生如此不堪?    但是……除了方才刚夸奖过钟山王外,这钟山王,还不能动。    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忠心方面,陈皇毫不怀疑,钟山王绝对赤胆忠心。    还有,如今大军压境,京城危急,而京城防务的重要力量,就掌握在钟山王手里。    临阵换帅,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罢了,罢了!”    陈皇黑着脸,摆了两下手,算是翻过这一页。    “如今燕军二十万大军犯边,临淮王、山阳王、清流侯等,又一起造反,投靠了燕国……朕深夜找你们来,就是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陈皇有气无力,说完这句话后,重新将额头搁在那手掌上,并侧过了头,都不想去看大下面的众臣。    “陛下,燕人来势凶猛,况且又有临淮王、山阳王、清流侯等造反,我京城北方诸州,除扬州、和州外,竟悉数反戈。”    “纵观我朝,还没有哪一次,遭受过此等厄难!所以老臣建议……迁都,迁到南方的杭州,或者会稽等地……”    迁都?    这两个字响彻大的时候,所有人,包括御阶之上的陈皇、尤贵妃,还有钟山王、祝修远、李忠,及当朝绝大部分大臣。    他们都懵了。    迁都,这只是一个好听点的说法。    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跑路。    丢下整个京城,只携带轻便之物,连夜南下跑路!    “闭嘴!”    “放肆!”    众人懵了一会儿,陡然之间,文官之首的李忠,及武官之首的钟山王,这两位大佬,竟同时开口怒斥此人。    两位大佬,在朝堂上的力量,绝对强大。    现在他们竟一起反对与怒斥,顿时就震慑住了许多大臣。    他们都差点出去附议“迁都”的建议了。    毕竟燕军来势凶猛,几乎一眨眼,就攻到了京城对面,并且事先,他们一点都不知道,蒙在鼓里。    这还怎么玩儿?    三十六计走为上,当然是跑路了。    这其实是大多数大臣心中的想法。    只不过有人比较着急,第一时间就跳出来说这个建议。    可是谁知道,“迁都”的建议,竟招致当朝文武大佬,国相李忠,及钟山王的一致反对。    接下来,国相李忠,及钟山王,还有一些当朝宿老,诸如杨廷玉等,展开了对此人的口诛笔伐,忠孝廉耻,唾沫横飞,直说得此人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罢了!”    陈皇忽然发话,稍显有气无力,他大概也听得烦了。    “现在国难当头,诸位卿,还是想想如何御敌吧!至于迁都之议,不必再提,若朕果然被燕人得迁都,传出去,让朕的脸面往哪儿搁?”    “陛下英明!”    “诸位卿,现在势紧迫,燕军两路大军,正马不停蹄往我京城奔来。事不宜迟,诸位有何良策,但说无妨。”    陈皇此话说完,大下面的众臣你看我我看你,竟一时间无话可说。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只能想到“迁都”的“良策”。    “陛下。”    最后,还是一盔甲的钟山王站了出来。    “老臣率京营将士,退敌军之时,就已下令,派出数十使者,奔赴和州、庐州、宣州、溧阳、常州、苏州、湖州等地。”    “持老臣手令,以‘戍京大将军’的名义,急调和州守将、泸州王、宣城王、溧阳王、江王、震泽王、长洲王,及湖州守将,率其本部兵马,立即赴京城勤王!”    “路有远近,相信再需得一两,就有援军陆续赶到。等到那时,京城万军守护,当可将燕军阻于长江天堑以北,不得寸进!”    钟山王声音非常洪亮,响彻整个大。    听在众臣耳中,竟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    主要是其中一点,钟山王最后还是调集地方驻军了,并且一调,就将京城南边的各州县驻军一网打尽,全往京城调来……    众臣面色稍显尴尬,有的沉默不言,有的则往祝修远所在的方向看一眼。    钟山王话音结束,整个大中就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落针可闻。    依稀记得,数前,还是在这朝堂上,当时讨论京城防务的问题,江城伯祝修远就建议,可调地方驻军及水军入京,加强京城防务。    可是所有人都反对,还嘲笑,认为单靠钟山王之力,足以护得京城安危。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