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习武
    昨日白天出乎意料。    今晚黑夜也好像有点状况——    帅府校武场内。    十万天兵天将。    搀着一杨慢慢。    “少爷要不咱们还是别扎马步了。”    天兵抬着少年左腿儿,说道。    “少爷我觉得天兵说得有道理啊。”    天将抬着少年右腿,附和道。    十万抵着少年后臀倒是没有说话。    杨毅恒在这三人的“鼎力相助”下——    保持着优雅而标准的马步姿势。    “不行,我身为大元帅之子,如果连半个时辰的马步都扎不住的话……”    “可是少爷,你这扎个马步废的是我们十万天兵天将啊……”    “别说了,轻言放弃,我绝不。”    “……”    “说好的每日雷打不动半个时辰,那便是拼了性命也要做到!”    “……”    十万天兵天将此刻心里潜台词是:    那你他娘的倒是自己扎马步啊!    敢情这拼的是谁的性命?    其实这事吧——    也不能全赖杨慢慢。    昨夜第一次扎马步。    便坚持了半个时辰。    这其实已算难得了。    谁知第二天刚起床——    那双腿便一直哆嗦!    根本不听自己使唤。    毕竟还是太年轻了。    今日里的吃喝平常。    还有四个时辰读书时间。    都是瘫坐在床上进行的。    甚至连心喜的小姑娘也没有见到。    不过好在翻阅到了一场伟大战役。    用过晚膳等到了酉时——    杨慢慢却是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床继续扎半个时辰的马步。    于是乎——    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至于为何如此执念嘛。    这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一切的一切都要追溯到昨日回府过后发生的故事——    话说。    昨日傍晚。    受徐莫莫刺激后。    少年回到帅府一时心血来潮。    要选这三人中最强者教习武。    有文才傍身。    再习得一神功独步武林。    原本想想也是好事。    谁知可这三货敷衍搪塞——    并不愿意真的动手比试。    只得耐心地跟少爷解释好半天。    这练武压根没有什么神功秘籍。    其实谁教都一样。    好不容易说通了。    少爷说行吧!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那我就学呗。    没曾想一开始三人便异口同声道:    “要习武,先扎马步!”    杨慢慢小心翼翼地问道:    “扎马步会不会太简单了些?”    “啊,可是少爷,俺师父当年传授武艺时便是让俺扎了三年马步啊。”    天将挠了挠头,回答道。    “……”    三年!    “你等会。”杨慢慢似是从书海中记起了些什么,说道:“你确定你学的是武艺不是武功?”    “武艺跟武功不都一个意思嘛……”    天将再次挠头。    “错!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武艺是用来唱戏的,武术是用来防身的,武技是用来杀人的,而武功嘛……”    天兵天将二人不约而同地“装傻”问道:    “而武功是用来干啥的?”    杨慢慢撇嘴一笑,道:    “当然是用来救人的。”    这种说法好像并不怎么大众化。    却是出自帅府不外传禁书系列。    武艺,武术,武技,武功。    寻常百姓认为是一回事。    但是杨慢慢非常清楚,军中真正杀伐之人,显然从来都不会这么认为。    “少爷真是秀外慧中人中龙凤啊。”    少年一脸黑线。    “我说天兵……”    “在!少爷吩咐!”    天兵拱手抱拳。    “秀外慧中是形容女人的。”    “这……这不故意说错好让少爷纠正嘛……”    “……”    顿足片刻。    待十万天兵天将讲述完扎马步的技巧动作后,杨慢慢便有模有样“开扎”。    动作矫正规范后,莫名问了一句:    “那么古往今来谁是扎马步第一人呢?”    这问题真挺蠢。    但不代表我笨——    毕竟少年意气。    凡事总争第一。    要不书上怎么说是“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呢?    “十万你咋老是不说话嘞?”    杨慢慢扎着马步说道:    “你可不可以回答我这个问题?”    最不爱说话的十万想了一想。    抱拳,恭声道:    “回少爷,是大元帅。”    杨慢慢只“哦”了一声。    没曾想这扎马步之王竟是老爹?    神棍时期便整日疯头疯脑没个正形的少年,在这一刻表情却是渐渐凝重。    杨慢慢似是想到了什么也不多问。    也不再“没个正经”。    嘴里只蹦出两字:    “多久。”    十万破天荒抬起了头,深意看了一眼神情严肃的少爷,开口道:    “三天三夜。”    那是华国军中无人不知的战事——    大华天启元年十八,峣山一役。    北匈奴、鲜卑和氐族密谋多年。    算上运粮兵共八十万大军压境。    想要攻破易守难攻的峣山天险。    当年元帅坐镇中军,力挽狂澜——    立于指挥殿台之上三天三夜不倒,其间曾亲传令旗,调动并指挥旗下将军校尉乃至伍长等共计两千一百零八人,兵三十余万。    几乎每一刻钟便要调动十面令旗。    可见其意志之坚定,心思之缜密。    临阵指挥,调兵遣将之超凡入圣。    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三天三夜屹立不倒。    三天三夜恶战之后——    终得以痛击联军,拒外族于关外。    在这决定战役成败最为关键的三天三夜里——    年轻的大元帅每点一人,便能脱口而出那人全名,且无论军职大小。    上到郎将参军,下到校尉伍长。    整整两千一百零八人的姓名——    无有一人被叫错。    三十万龙武军的战力在那三天内攀至巅峰——    勇冠古今。    北匈奴单于阿拉提败后绝望悲叹:    华国有此神帅,我等焉能不败?    但凡行伍之人每每念及此战,眼里都会有光,同时燃起的还有熊熊战意。    连府内并未上战场的十万天兵天将也不例外。    杨毅恒将这种炽热眼神看在心里。    不再说话。    那就先练扎马步吧。    不知何时——    徐管事已无声无息来到了校武场。    “少爷,夫人发话了,叫你今日扎马步两炷香即可。”    在华国——    一时辰为八刻,一盏茶为两炷香。    一炷香为五分。    一分为六弹指。    一弹为十刹那。    一刹即为一秒。    ……    那么两炷香即是十分。    想来不算太难。    “知道了。”    ……    两炷香后——    少年身体纹丝不动。    开始流汗。    并未停下。    十万天兵天将闲来无事开始押注。    “我押少爷还能坚持一炷香。”    天将开口。    “我押两炷。”    十万破天荒也说话了:    “我押五炷。”    ……    一炷香。    两炷香。    三炷香。    获胜者是十万。不过三人却早已没了赌兴,只关心着这军神之子的极限。    四炷香。    五炷香。    六炷香。    杨慢慢此时大汗淋漓。    那身体仍是纹丝不动。    七炷香。    八炷香。    九炷香。    少年闭眼。纹丝不动。    “不愧是那位的儿子。”    十炷香。    连萍萍两个丫鬟都凑了过来。    十一炷香。    徐管事眉头一皱。    十二炷香。    少年昏倒在地。    全身僵硬。    纹丝未动。    郦夫人出现,急忙说道:    “你们快把他扶去休息。”    一夜酣睡。    ……    翌日夜晚,也就是此刻——    三人抬着少年扎马步。    壮士们已是精疲力尽。    “少爷,要不我们掐五炷香吧?”    天将开始坚持不了。    “不行。”    再一炷香后。    天兵也累到不行了。    “少爷,我觉得天将说得有道理。”    “住嘴。”    少年态度坚决。    只有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十万——    一直没有说话。    ……    最后三炷香的时间——    少年终是唤退了三人,自己独立扎起了马步。马步水平还是那四字形容:纹丝不动。    每每他坚持不下的瞬间——    总会想起父亲寥寥数语:    “超出常理的力量,往往都来自常理之内。这些年来我每天只管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及时温书,闲时运气,所幸从未懈怠半日,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推上了大元帅之位。”    “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其实挺简单的,对的就去做,错的就停止。挫折迷惘之际更应该去坚持对的,而世人大都恰恰相反。”    “命运可以不公,我们却不能浪费太多精力去感叹不公,而是冷静下来找寻真正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爱国、爱你娘亲,不必爱我。”    少年逐句回忆——    或饭后闲谈或茶前余思,每一句话父亲都是不经意间地轻描淡写。    明明都只说过一遍,却是一字一句雕刻在心。甚至连说每一句话时的场景画面都难以磨灭。    算算字数。    少年渐渐红眼——    仅短短一百余字。    十三年。    那便是父亲对他流露的全部爱意了。    所以他很珍惜。    不说奉为圭臬。    却是一字不敢违背。    ……    不是不知不觉,而是在咬牙坚持下的“很有知很有觉”中,如果不够甚至还可以用“度日如年、人间地狱”来形容,时间终是又“熬”过半旬。    读书用了半旬,便打开了窍门。    可这半旬以来习武的“血泪史”嘛,却是很难说。    总不能告诉徐莫莫说“我扎了半旬马步,如今已初窥习武之道了”吧?    下盘稳了些。    力量大了些。    臀部翘了些。    再半旬,马步扎得扎实以后——    杨慢慢决定每天开始减少两个时辰读书,用来习一些“非马步”武。    这日再次点来了十万天兵天将。    “这十八般武器又是他娘的哪十八般嘞?”    习武之人多粗犷。    少年扎了一月马步后出口成章。    “回少爷,有刀枪棍棒斧钺钩叉……”    天将回答道。    “嗯八样了,还有十样嘞?”    “这个、这,我就不知道了啊……”    “那你给本少爷耍回刀吧。”    “是!”    老实憨厚的天将真就从武架上抄起单刀,大耍一通过了过汗。    看完“表演”的杨慢慢心里嘀咕:    武书上说眼与心合,气与力合,步与招合,可这哥们儿哪里合了?给人感觉咋是怎么好看怎么摆造型嘞?    特别那右手腕恨不得把刀提到天上去,肘部以下露出那么大破绽,这他娘的确定不是站着让对方砍?    这货还真是学的唱戏的武艺啊?    ……    “少爷,你可看清楚了?”    “我看得不是很懂……”    “额……没关系,俺再来一遍……”    “……”    又耍一遍——    “这样总能看懂了吧?”    “还是不懂……”    ……    再耍了好几遍——    少年仍然一脸失望。    ……    “少爷,有句话俺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俺觉得你咋这么笨呢……”    “……”    “没关系,少爷的毅力俺是打心底佩服的。再说了没有习武天赋也不打紧的,少爷只要书读得好就行了啊。”    “我谢谢你啊。”    “不客气的。”    “……”    校场内的三人依次“献艺”。    在旁的杨慢慢摇头叹气。    ……    场外徐管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又给宫中和边关送去两封密信。    这次密信内容同样是一字不差:    少爷与徐莫莫姑娘已蜜处三月。    两月前开始读书,有发“人说天子一言九鼎、吾欲问之轻重几何”一语。    一月前开始习武,毅力罕见。    另注:    其读书习武。    皆天赋绝伦。    不输大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