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jiejie回来啦
天随人愿的事情,不是时刻都有,幸运之神也不会时刻伴随着任何人。 有句话很流行。 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它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一扇窗,无论是多么糟糕的东西,世界都为其预留了位置。 反之,在打开窗的时候,同样也关上了一扇门,但位置依旧在那里。 存在即为合理,就是这个意思。 春节是农历新年,历史悠久,是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之一,年终岁首。对于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言,均有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全国各地在春节期间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开展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南方和北方因为气候、地域、生活方式等差异,在庆祝活动和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区别,甚至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也会有所不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加研究,我在这里不多赘述。我只讲一件家乡最为有意思的事情。 那就是在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包了硬币的饺子,吃出硬币的人寓意来年大吉大利,一定会有好运气。 所以好多人为了吃出饺子里的硬币而不停的拓展自己的“胃部肌rou”,让它容纳的更多,甚至超负荷运作。 孩子们更不用提,用尽浑身解数,一定要吃出硬币为止。 好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年吃到硬币“绞尽脑汁”,还煞费脑筋的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孩子们“顺理成章”的吃到他们心中“梦寐以求”的硬币,还要经过各种桥段的铺垫和伪装,让孩子们误以为是预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事。 有的父母是在包饺子的时候就做好记号,到时候要装作“若无其事”的将那个带有硬币的饺子放到孩子碗里。 最为开心的一刻就是看到孩子们吃到硬币的时候那副手舞足蹈的神情和表现。 “哈哈,我吃到啦,吃到啦!” 孩子们兴奋的笑声和叫声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和幸福。 当然,不论是谁,吃到硬币也会成为所有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二大爷今年过年吃出来两个硬币呢!” “就是就是,我二叔人家本来就命好,干啥事都是顺顺的,没有一点能难倒他的事情……” “哪里哪里,别看你人小,还挺会夸人的,你二叔哪有那么大本事。嘿嘿……” “二叔,你可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呢!我经常和别人提起你,说我二叔本事可大了,‘手眼通天’,啥事在他的眼中都是‘小菜一碟’……” “哈哈哈哈……说得好,说得好,把你二叔我都夸上天了,小兔崽子,以后有啥事随时给二叔打电话,二叔给你解决!” “谢谢二叔,我年前刚辞了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想和你借点……” “哎呀,今天吃饺子好像没怎么嚼,可能把硬币咽到肚子里了,有点不舒服,去个厕所先……” “哈哈哈……” 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过年未吃到硬币的饺子而失望许久。 这里要爆料一下,我家还有更有意思的活动。 我的母亲现在为了她的孙子能吃到硬币,以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每年的春节会在所有的饺子里面全都包上了硬币。 母亲虽然年近古稀,但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如年轻时“女汉子”般雷厉风行,仍旧“快刀斩乱麻”,直截了当,毫不拖泥带水。 所以,春节在我家,根本不会找到没有硬币的饺子! 用母亲的话说:“希望我们全家人都平平安安,幸幸福福,来年都有好运气!” 母亲的这一行为完全改变了家里以往吃包硬币饺子的传统,反而是在儿子沁沁组织策划下,将家人分成几个小组,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吃硬币大赛”,哪个小组吃得硬币最多就会获得最后的冠军。 毫无疑问,沁沁无一例外的会选择和我一队,因为父子俩“天衣无缝”的配合,再加上在他的老父亲绝对“食力”的释放下,完全可以碾压家里所有人。 当然,老父亲帮助沁沁“夺冠”后一定会哼哼唧唧的躺在床上,嘴里念叨个没完没了:哎呀,吃多了吃多了,腰都弯不下去了…… 从古至今,好多古诗词也对春节有很高的赞美: 最为家喻户晓的一首诗便是宋朝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唐朝高适用《除夜作》表达了除夕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难耐,且十分渴望与家人团聚,心怀故乡的情景: 旅馆寒夜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 形容除夕的诗词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我最为推崇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我一度认为,这首诗是唐朝十分值得广为传颂的好诗之一。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形容除夕夜张灯结彩,其乐融融,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而且在言辞格律、情景代入上,用“去”、“入”、“卷”、“舒”、“迎”、“送”等词语动态描写了季节交替、春来冬去、春风悄入、梅花绽开的美好画面。 最后两句还以宫廷“小家”、“小我”的春节,延伸至宫外“大家”、“天下”的春节,全面对举国同庆的热闹气氛进行延展,极度舒适的画面感蕴含了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 站位之高,格局之大更是其他未曾“龙袍加身”的诗人无法体会和感悟得到的。 相信我不说,大家对春节的由来和重要性已然了如指掌,更能娓娓道来,以及其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意义更不用我多说。 言归正传。 那是jiejie离家后的第3个春节,也是自jiejie16岁离家之后的第1次回家,19岁。 初听到jiejie回家的消息,我兴奋的根本睡不着觉。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就要蹦上天一般。 jiejie终于要回来了! “嘿嘿!” 天天盼,日日数。 更是为了大年三十那天早日到来,还自欺欺人的将墙上的日历每天多撕下一页或是两页,掩耳盗铃般告诉自己:“日子过得好快呀!”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jiejie今天要回来了! 我兴奋的拿出一张信纸,准备在纸上面写几句能够表达自己对jiejie回家的期盼之情送给jiejie,从另一个侧面表达对jiejie的期待和思念。 冥思苦想一番之后,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当真是: 阔别三载念重重,本愿祝福一纸中。 奈何年少德艺浅,满腹念思化乌龙。 最终几番思量之后,完全放弃了之前的想法,决定只写“欢迎jiejie回家”几个字。 都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当人真正到了糊涂的时候,真的会做很多糊涂的事情。 就在这句话第二个字起笔的时候,突然忘了“迎”字是怎么写的,无论怎样想都想不起来。 而且当时的糊涂程度居然让自己忘记了“查字典”这么一说。 如果想要问母亲的话,还得等到父亲不在的时候,万一被他听到了,挨骂不说,还得让迫使受到牵连,“平白无故”受一场无妄之灾。 那我之前装病的努力就全白费了,那该咋办? 干脆找一个其他的字来代替吧,到底写什么字才能表达我此时的感情啊? 我双手托着脑袋使劲的想了半天。 “欢迎,欢迎,欢迎……” 我手托下巴思索着。 “哎,对了!‘迎’字不会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写‘欢庆’吧!” “欢庆jiejie回家!” 我不由自主的念了一遍,还自我安慰着: “虽然有些别扭,但总比没有强。表达清楚意思就行。” “放在哪里好呢?” 在两间小南房里溜达了好几圈,这次脑子还算灵光,一眼看到了被jiejie锁着的书柜,最终决定从夹缝里塞到jiejie的书柜当中。 说是书柜,其实就是一个带锁的木头箱子,大概有40×40厘米那么大,是jiejie临走前,放她的隐私物品的地方。 说到隐私,呵呵,我不得不再吐槽一下,其实这些年jiejie不在家的时候,早已被父亲砸坏了锁头,检查过无数次了。 里面放着jiejie的日记本,相册和她自认为比较珍贵的东西。 jiejie只有一把钥匙。 所以我便把纸条塞在了那里,知道jiejie回来肯定是要打开看的。 待我刚刚准备好了欢迎jiejie回家的道具之时,雷子和彭超一起穿着新衣服行、新鞋,拿着鞭炮来家里找我玩儿。 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会不顾一切,迫不及待的和他们一起出去“风雨雷电”,闯荡江湖,行侠仗义,但是这次的情况极其特殊! 所以,我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们。 理由很简单,我jiejie要回来了! “万一我和你们去玩的时候,jiejie恰好回来,那我不就不能第一时间看到jiejie了吗?所以,改日再聚。” 无论另外两名剑客死党是怎样用“风雨雷电”或是各种糖衣炮弹对我发动猛烈攻击,我依然保持着一名“无产阶级”的坚定信仰,坚守本心,坚持原则,不忘初心,始终将板桥先生《竹石》精神中的刚正不恶,正直不屈,铁骨铮铮骨气牢记心中,并付诸实践: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无畏无惧。 慷慨潇洒。 坚决不二。 看样子当时我还真的具备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潜质。 说实话,其实内心是十分依依不舍的,不愿也不想“弃”他们而去,但为了第一时间见到jiejie,我还是“毅然决然”的目送他们离我而去。 等待着,等待着,阔别三年的jiejie回家。 过年家里还准备了一些鞭炮。 为了节省,我就把其中的一挂全部都拆散成一个一个零散的小炮,装进我的衣服兜里,在门外走廊,边放鞭炮边等jiejie回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道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走廊的尽头。 虽然无法看清她的面目,也无法从衣着上辨认出那到底是谁,但是,血缘关系、量子吸引、心灵感应等等一切可能的因素令我体内的血液流速猛然的增长了三倍有余,我知道,那一定是我jiejie! 我用尽全身气力,迅速奔跑到jiejie身前,使劲的抱着她许久。 享受着jiejie独有的味道,释放着三年来朝思暮想的那份压抑在心底的亲切之感。 然后突然恢复了“男性”的理智,拖着jiejie的行李箱愣头愣脑的跑回了家,边跑边大声吼: jiejie回来了,jiejie回来了…… 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般。 我有个jiejie,就是这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