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产学研
    “我们公司希望把这种设备,投入到国内最需要的地方,为国防工业高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但是,商业归商业,我们也希望军方能够拿出诚意来,把这一块蛋糕做大做强。”    他停顿了一下,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后又接着说道。    “国内现在的工业机床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我们都心知肚明。”    “国外明令禁止对我们的技术输出,甚至是千方百计遏制我们发展,这种事也由来已久。”    “所以,我们北美总公司的科研人员也是废寝忘食,用多年时间才制造出这领先世界的数控机床。”    “为此,我们的母公司在资金方面,也是投入巨大。”    “如今,我们的姜总冒着巨大的危险,把这些东西拿回国内发展,就已经证明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孙明说完,停顿了一下,拿起杯子抿了口茶,又继续说道。    “我们可以保证,这么一个令世界所有人都垂涎欲齿的技术,将来只会在我们的公司进行生产。”    “我们可以为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单独研发生产特种数控机床,也可以承包特殊零配件的生产。”    “在这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点,我们的价钱绝对比国外进口同类产品要低20%。”    “几位领导同志,我话就说在这里,希望你们能够尽早下订单。”    几个总装备部带头领导相互对视一眼。    这个小伙子话中有话啊!    他们几人都能感觉到,姜余上家的母公司似乎准备在国内长期发展高新技术领域。    之所以现在举棋不定,很有可能就是刚才那个厂长说的,双方之间缺乏“信任基础”。    几个带头领导都感觉到了压力,很难下定决心。    他们这一次來都是代表各自的最高权力中枢,在来之前都准备好了几个应对预案。    像这样战略级的高科技五轴联动机床,又是领先于世界的。    国内的领导肯定不甘心交给民营企业或者外资掌控。    为了不让技术外泄,甚至会限制生产数量和严令禁止这种产品出口。    这样就会使投资商的利益遭受到巨大损失,根本无法估算。    姜余建议暂时停止谈判,给双方一天时间缓冲。    他其实并不愿意过多的参与国企和军工厂之间的纠葛。    但也不希望自己拿出来的技术被严重低估和轻视。    如果不去争取,就很有可能给别人造成软弱可欺,任人随意拿捏的假像。    这既是他的处事原则,也是他作为商人的行事准则。    第二天,同样的场所,同一批人。    这一次双方都没有谈判,而是就合作购买的细节进行了商讨。    姜余不适应这种官方形式谈判,就没有参与了。    作为公司董事长,这种事让下面的人处理就行,他只要结果。    昨天因为太忙,就没有跟杨校长多招呼。    今天,他就顺便去了一趟学校。    因为刚开学不久,来的新生都比较好奇,穿着军训服到处闲逛。    他好不容易才把汽车停在了办公大楼下。    也不知道为什么,姜余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有隐隐些羡慕了。    自己的心态不知不觉当中有些成熟了。    敲开杨校长的办公室门后,他就走了进去。    “杨校长,您早。”    杨校长笑了笑,点点头,让他先坐下谈。    “小姜,你的那篇费马大定理解题证明已经被《数学进展》和《数学月刊》快速审核通过,明天就出刊了。”    “如果能够被国际数学界认可,你小子就出名了。”    “到时候记得要多多给学校打广告哦。”    杨校长今天的心情非常好。    “一定,一定!”    “这都有劳杨校长的慧眼识人、领导有方,我只不过动动脑而已。”    杨校长很享受这样的马屁。    “要不喝点茶?”    姜余赶紧摆手,让校长给自己倒茶,不是嫌自己活的不耐烦吗?    “杨校长,今天找您是有些事。”    “你说。”    “是这样的,您也知道我那个合资厂看似有这么多人,其实真正的技术人才凤毛麟角。”    “我希望咱们学校的相关专业的教授们或者学生可以去那里帮帮忙,就是闲时讲讲课,帮忙搞下设计。”    “您放心,该有的待遇肯定不会少。”    这个计划他早就有了,工厂那帮人大多数是技校,甚至是初中毕业,专业水平层次太低。    而学校这边的人理论非常好,各种专业的人都很精尖,就是实践的机会太少。    他想搞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一个勤工俭学的基地,充分挖掘利用京都理工师生们的智慧。    杨校长低头思索了一会儿,便点头答应了。    教授们的工资其实并不高,尤其是理工类的宅男,这样做并没有坏处。    以前他们也有类似的cao作,只不过都小打小闹而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则。    有时候是白帮忙,有时候厂里面心情好就多少给点。    久而久之,学校的教授就兴趣缺缺,懒得去了。    “你打算给什么样的待遇?”    他也不废话,就直入主题。    “是这样的,我这些天也想了很久,把这些奖励措施都重新做每一次归纳整理。”    “您有闲时,可以看一看。”    说完,姜余就从公文包拿出一份文件,递了过去。    杨校长伸手接过来后,本想便随意看一下,却又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1.设立勤工俭学基地。    2.产学研教学基地。    3.劳务薪酬标准。    4.成果转化奖励标准。    5.公司招聘标准。    ……    这是一份很完整的报告书,里面的制定标准也非常详细、严谨。    这不像是忽悠人,而是要广而告之,是要长期施行的一项公司政策。    很有主见,很有远见!    尤其是成果转化奖励标准这一项,最高居然可以达到100万人民币奖励。    就算是最低的也有1万人民币。    看着他都眼红。    土豪啊!    虽然里面也有规定,成果必须属于腾达机械。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算是勤工俭学,每个月也有100到200元不等。    这就解决了很多贫困生的大部分问题。    至少生活学习上就不用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