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期望
书迷正在阅读:云梦巅峰、绝境求生崇祯帝、斗罗之命运修改系统、全球探秘:开局扮演死侍,队友麒麟小哥、沙盒帝国:开局穿越死囚、谍影岁月、魔法火药与告死鸦、斗罗邪神降临、凡人修仙之北境仙缘、四合院战神的自我修养
		
		    英格兰与法国想要与大明联盟?    朱谊汐是丁点都不信。    万里之遥,根本就毫无配合所言。    细究而来,无外乎英、法觊觎荷兰对于东方贸易的垄断罢了,想要瓜分荷兰在东方的殖民地。    英格兰人在印度东海岸,已经建立在商站,寻觅撬开荷兰的垄断贸易。    这可是一笔每年数百万英镑的生意。    荷属东印度公司也因为东方贸易,在郁金香泡沫顶峰的时候,该公司市值为7800万荷兰盾。    哪怕如今,市值依旧超过千万荷兰盾。    年分红达到了百万荷兰盾。    而要知道,英格兰一年财政的收入才两百万英镑,这是何等的夸张。    英格兰人嫉妒得发狂,自然想要分一杯羹。    虽然不知道欧洲使团如何与荷兰人谈判的,但朱谊汐却深刻的明白,荷兰人不过是明日黄花,英国才是真正的饿狼。    “同盟一事,与我大明无益!”    朱谊汐微微摇头:“不过听闻贵国在印度建立起了不少商站,倒是值得我国学习!”    罗伯特一愣:“陛下,那可是整个香料群岛,数百万银圆的收入……”    “放肆!”一旁的门冬脸色骤变,呵斥道。    “我妄言了!”罗伯特立马低头认错。    “我国与荷兰关系亲近,倒是无有矛盾,岂能因为利益就倒戈相向?”    朱谊汐高声道。    这一刻,圣光打在他的脸上。    罗伯特悻悻离去,阿卜杜勒则同样无功而返。    不过,这倒是提醒了皇帝,阿姆河流域虽然他印象不深,但位置重要,藩国必须是要设的,即使是作为辽国的屏障。    片刻后,传口谕的宦官就抵达了滁州伯府。    贾代化在拿下布哈拉汗国后,就成了滁州伯,辽国相,前几年又拿下巴达克山,彻底封死了通向安西的通道,使得安西彻底安稳下来。    但他又顺便扩地千里,拿下阿姆河流域,十几座大小城池,数十万众。    按照朝廷的规矩,这是军功,是要封赏的。    不过,这样的外域小国,功勋的含金量太低,故而晋封为侯爵则不够。    因此,朝廷在问过贾代化的意见后,晋其父贾演为泰安伯。    一府双伯。    贾代化之弟,贾代善,也莫名其妙的成为伯爵的继承人。    在勋贵之中也赢得了莫大的名声。    “伯爷,陛下有召!”    “前面带路!”    把儿子从怀中放下,贾代化迫不及待地换上官袍。    在外数载,回国后他倒是歇了两年,挂着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一职,全当修养。    “看来陛下想让我镇守一方了!”    贾代化摩拳擦掌,颇有几分惊喜。    各省的总兵,基本是勋贵轮流上岗,然后再回京间歇几年,伯爵、侯爵居多。    至于国公,其威望卓著,基本上都在北京休养。    “这是去哪?四川?或者广西?怎么还没人造反啊!”    贾代化坐在马车上,面色平静,但心里却百转千回,想个不停。    不过,等到他见到皇帝的时候,皇帝却是毫无相关的问题:“阿姆河流域确实能种田?”    “启禀陛下,臣不敢虚言,阿姆河流域方圆数百里,河流纵横,田地密集,又不如辽国苦寒,实乃个好去处。”    贾代化如实道。    “甚好!”朱谊汐笑了笑:“这是天赐我大明啊,若是不取用,岂不可惜?”    “朕早就准备设立邢国,但如今却必须加快步骤了,波斯人可等不及!”    听到这,贾代化神情一怔。    不会是让我当邢国相吧?    朱谊汐哪里管他想什么,直接问道:“邢国是你打下来的,一直让辽国代管也不像话,你可有人选治之?”    听到只是征询,贾代化这才松了口气:“邢国地方复杂,与中原相去万里,须得一能文能武之人。”    “臣实不知何人能任之……”    虽然担任国相后,藩王都会奖励一个郡侯,或者郡公的世袭爵位,但去如此异国他乡三年,简直是让人受折磨。    更别提还是给子孙挣的,自己没有好处。    贾代化可不想得罪人。    朱谊汐点点头。    这番人选,只能在安西等边疆官场选拔,得适应复杂的环境。    聊了几句后,朱谊汐瞥了一眼贾代化:“科尔沁将军将回京述职,你准备准备吧!”    “臣叩谢陛下隆恩!”    终于能再次独当一面了,贾代化心都快飞了。    待归家不久,一众姻亲故旧就直接上门祝贺。    在这等无须隐瞒的喜事,尤其是官缺,总是流传得最快。    其他部下好友送完礼物又聊了几句,就识趣地离去,而徒留下贾、史、王、薛四家再次聚齐。    相较于贾家,史家也不遑多让。    史鼎为宁都伯,史鼐为兴国子,一门双爵,只要再找一个契机,就能升任伯爵,从而实现一门双伯。    王纯青作为老牌的伯爵,威望卓著,在勋贵之中人脉广泛,又坐镇过察哈尔,然后是陕甘总督待了几年,刚卸任。    这些年积攒的人脉,足以吃上二十年了。    要不是身体撑不住,还能在官场上驰骋几年。    没办法,他早些年身体亏空,战场上又过于拼命,已然是伤痕累累了。    今天带他上门的,乃是其子王怀仁。    薛崇文倒是一如既往地柔和淡雅。    作为老牌的皇商,随着朱家出了两个进士后,他的关系网又大了些,文武双方都吃得开。    几个人多年的关系,自然是亲近的很,无有多少隔阂。    “得陛下恩典,我将去往东北担任科尔沁将军一职。”    贾代化轻笑道:“不曾想到是劳烦了几位亲朋登门!”    薛崇文则笑道:“世兄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等要是不来祝贺,岂不是该讨打?”    史家兄弟尴尬的笑了笑。    他们二人虽然一个伯爵一个子爵,但却依旧守着京营带兵,地方上的总兵,可不是有爵位就能担任的,资历是根本。    贾代化在西北磋磨数年,又担任了辽国相,才终在三十四岁的年华,担任边疆大吏。    资历与恩宠缺一不可,谁不羡慕?    “世兄功勋卓著,又简在圣心,科尔沁将军一职乃实至名归!”    王怀仁也送上了祝贺:“我爹知晓兄长要去上任,也没有什么礼物相送,就有一些故旧在科尔沁,托方便照顾一二……”    这下,史家兄弟心里直泛酸水。    这叫什么照顾?    一些故旧在科尔沁,这不是顺理成章让贾代化助力掌权吗?    这样出成绩岂不是更快?    贾代化自然明白其道理,笑容满面的说不敢。    一时间,客厅之中荡漾起了畅快乐笑声,人人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    ……    绍武二十六年,四月初十,天蒙蒙亮,平泉县忽然漂起了针线雨,打湿了整个街道,滋润了草地。    正值县试,许多考生露出了愁苦之色。    在草原上下雨很稀有,但偶尔下个连日雨也是正常的,毕竟世事难预料。    当然,他们最怕的是,这位知县老爷趁着下雨时分,改变策题。    毕竟是县试的随意性太大,虽然是教喻协办,但基本上是知县掌握,改变试题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许多的读书人那样,知县邵子青则眉头舒展起来。    一来下雨可以滋润大地,今年会有一个好收成;二来,他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干燥自然不适,下雨天是他最舒服的时候。    如果不是实在不雅,他甚至愿意脱光衣服在院子里转悠洗澡。    此时的他,正悠悠的坐在躺椅上,敞开了胸怀,单衣几乎是脱落臂膀。    知县任内的考评很重要,首重赋税,其次为教化,再之为诉讼。    在察哈尔,赋税几乎没什么必要,土地在持续开垦,所以赋税年年在增长,虽然增长的不多。    教化之道就成了知县们头上的巨石,或者说是机会。    众所周知,察哈尔文风不盛,对于各县来说,能够多出一两个秀才,对于未来的考评几乎是压仓的。    故而,他这些时日就在琢磨,怎么能筛选出文气之人,让自己县里多出几个秀才,乃至于举人。    今年的县试,倒是要好好钻研一番了。    黄启山骑着马,背着书箱,快步的来到县城,走在了客栈面前。    “订一间房!”    “好嘞,客官是要参加县试吧?”    “没错,订十天的。”    “好嘞,包吃住的话,加上您的马,一天五十二文,算您半毫,十天也就是五毫钱!”    强忍着心疼,黄启山掏出了银毫付账。    将马儿放置马厩,他登上楼梯,忽然耳旁传来了几句刺耳之声。    “我鼻子都嗅到了羊膻味,肯定是鞑子……”    “鞑子都来参加县试?指定是来陪读的。”    “谁说不是呢,花那冤枉钱干嘛――”    黄启山一言不吭地回到了房间。    如果是在之前,他必定会按照蒙古人的规矩,狠狠的将这群文人教训一遍,非得鼻青眼肿不可。    但读书后,他就明白了道理,知道了权衡利弊。    如今正是县试的关键,他一旦与这群人因为斗殴被压进衙门,必然会恶了知县老爷。    到时候在可取不可取之间,他可能吃大亏。    “读书人的事,岂能徒逞口舌之快?”    黄启山轻笑着,打开了书箱,拿出了四书五经以及笔记,还是温习起来。    读书写字这回事,对于察哈尔的蒙古人来说,不亚于登天之难。    骑马射箭,他们都是一把好手,但要是提笔写字,就要了命。    所以许多蒙古大汉宁愿参加三年一度,竞争压力极大的那达慕大会,也不想参加压力小的童子试。    黄启山其实也从来没想过参加科举。    但他的阿布是商人,走南闯北,曾经有一回见到贵族老爷毕恭毕敬地对待一个秀才,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软弱无力的文人,会让仆从上百的大贵族低声下气,对他的冲击是无以伦比的。    也就至此之后,他回到家,因为自己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所以把姓氏改为黄姓。    黄启山也就告别了蒙古名,成为了汉人。    同时,他也离开了马背,来到了赤峰进行学习。    虽然启蒙时已经是十二岁了,但他天赋异禀,在先生的照顾下,终于吃透了四书五经。    他得意地问先生:“能中秀才吗?”    先生点头:“定然可以。”    “那举人呢?”    “不行!”先生摇头叹息:“考举人就不需要八股文了,还在学另一套东西。”    “到时候我就教不了你了!”    黄启山脑海中回荡着先生那无奈,但又欣慰的笑容:    “对我来说是劫难,但对于你来说却是好处。”    “秀才之前的关卡过去后,那些士绅们就无法垄断科考秘诀了……”    深夜,他灭了灯。    临睡之前,他想了很多,最想的莫过于不需要马就能跑的火车,吃着煤炭就能把人带去千里之外,听着就不像人世间的事。    但这确实是真的,他阿布也是承认的。    必须离开察哈尔,这里对他来说就像是那口井,他就是那井底之蛙。    过了两日,县试开始了。    天还没亮,打更人就已经敲起来,提醒这些学子们参加县试。    客栈里的小二更是生怕耽误了,在每一个学子的房间敲打着。    热腾腾的糕点,早就被客栈老板安排好,直接可塞入口中吃去,不烫不冷,正合适。    抵达县衙时,已经陆陆续续排起长队,不下两三百人,黄启山轻舒了口气。    许多蒙古贵族的车架在外停靠,格外的显眼,显然其子弟不少。    不知为何,他能轻易的辨别那些蒙古人和汉人。    即使同样穿着长袍,同样背着书箱,但气质却截然不同。    或许是那特殊的羊膻味吧。    童子试没有前明时期需要五人具保的规矩,只要在县衙开具证明,身份号牌没错,就能报名参加。    自然而然,这就断了许多秀才们的财路。    “乙字十二号!”    唱号后,黄启山直接寻觅坐下。    知县大老爷的位置在正上方,对底下的动作一目了然。    他的位置处于正中间。    “我一定要争口气,出个蒙古秀才,蒙古举人,蒙古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