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大明报的问题
“朕命你整肃皇宫内太监宫女,你就是这么给朕整肃的?”发生燧发枪丢失的事,还是在朱由检眼皮底下。 原以为大明,虽然朱由检没法控制,皇宫,总有办法控制吧,没想到,皇宫清理过后,仍是这个样子,一时间,朱由检感觉有点灰心丧气。 刚刚有了这灰心丧气的念头,朱由检又想起了历史上的崇祯帝,那也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难道说,成大事的人,眼里就得塞满沙子? 可能确实是这样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又怎么可能每件事都符合心意呢。 朱由检叹了口气,无奈道:“王承恩,身为内行厂厂公,你有什么看法?” 王承恩转头看了看刘氏兄弟,又看了看宋应星道:“这……” 这是要说一些不方便刘氏兄弟和宋应星听的话啊。 朱由检见状点了点头,对刘氏兄弟和宋应星道:“几位爱卿,你们都去忙吧,朕现下有事。” …… 养心殿,朱由检桌子上摆着几本书。 当先一本,赫然是天启帝起居录。 “天启元年六月甲午,中军都督府带俸都督同知张国纪言,神jian宋八等,构宛平县监候强寇孙二及慈恩寺妖僧结拜同盟掜称孙二为皇后亲父妻隋氏为皇后亲母,恶阉刘进系钟鼓司当差诈称孙姓为皇后亲兄,设局于慈恩寺布散流言鼓惑愚民乞严缉正法……” 这一条是说有一天,张嫣亲爹突然上奏,说jian人宋八等,诬陷强盗孙二和孙二的妻子隋氏是皇后张嫣的亲爹和亲妈…… 张嫣被封后,是天启元年四月的事,而这一条,是天启元年六月的事,这几乎是同时。 朱由检看到这里,头皮有些发麻。 事情是张嫣亲爹爆出来的,而那个时候,魏忠贤、客氏应该和张嫣的矛盾还没有完全爆发,要说是魏忠贤的阴谋,朱由检都有些不敢相信。 因为天启元年,正是众正盈朝的时候。 还有一条,是张嫣家人张拱宸等五人犯了事,本来作为皇亲国戚,这种事一般就罚酒三杯完事的。 可是天启帝,这位皇兄竟然执意要杀了那五人…… 看来天启帝上面张嫣的事,应该也是有怀疑的。 张拱宸被抓,东林党官员王纪、东林党兼天主徒叶向高等纷纷上疏劝说希望能救下张拱宸等,天启帝不但不听,反而连锦衣卫一起降罪。 都说大明的勋戚和文官,至少是东林党这等标榜清正之士是对立的,可是这条记录,直接颠覆了朱由检之前的想法。 这东林党,和那些皇亲国戚,是什么关系? 难道说,这东林党,竟然还联合传教士控制了大明皇后的选拔? 朱由检心中虽然已经惊起了惊涛骇浪,表面却仍是不动声色道:“还有吗?” 王承恩见状,拿出第三份情报。 这份情报上写着,周皇妃乃是作为扬州瘦马来培养的,而周奎,本是一大街上算命的,也就是靠坑蒙拐骗为生的。 证据就是一般百姓家,就算是裹脚,也不会折骨缠足,而是将脚的两侧裹住,把脚裹瘦。 周皇妃和田皇妃都裹脚,但田皇妃却能骑马射箭,这就是区别。 翰林编修陈仁锡看周皇妃美貌,将其收为弟子培养。 看到这里,朱由检感觉一阵眩晕。 这东林党,好胆啊,明面上控制了舆论,暗地里cao纵科举,让出现在皇帝面前的人都是东林党人,更深的一层,竟然还对皇帝枕边人下手。 好一会,朱由检才定住神。 既然大明的选妃程序有漏洞,那肯定就会有人用这选妃漏洞去整事,不整事反而不正常了。 “王承恩,这两件事,要一查到底,不过尽量不要打草惊蛇,什么时候动手,等朕通知。” 仅仅是将这件事摆平,还不行,这舆论仍在东林党手里,这样的话,自己这个皇帝,还是邪恶的一方。 这样才能,杀人诛心。 想到这里,朱由检无比渴望有一份大明报在手,控制舆论,看来势在必行了。 不仅仅是控制舆论,而且是一个站队的问题,看看那些人是站在他这边的。 单打独斗,看来是不行的,阉党,东林党,没一个靠得住的。 “王承恩,将宋应星叫来。” 话刚说完,王承恩就往外走去。 朱由检这时候才想起来,这王承恩该汇报的枪支丢失案,还没交代呢。 他感觉自己都被气糊涂了。 “王承恩,等等,你还是先说说,这枪支丢失案吧。” 王承恩本以为自己已经过关了,没想到这皇帝竟然真的在意一支枪的去处。 “陛下,这枪支若是流出了宫外,内行厂恐怕无能为力……” 这既是推脱责任,又是陈述事实。 若真的是流出了皇宫,王承恩恐怕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但是东西放在皇宫都能丢失,那他朱由检还设立这内行厂干什么? 朱由检气呼呼的写了一张字条,扔给王承恩道:“不管是东厂,还是锦衣卫,在枪支丢失案上,必须配合你内行厂,朕限你十日之内,必须把那杆丢失的枪支找回来。另外,广盈库的枪支还须要查看有没有别的丢失的,若是有,也需要找回来。” 说完,朱由检将授权东厂和锦衣卫的字条丢在王承恩脸上。 “滚吧。” 不一会,宋应星就到了。 “先生,请坐!”朱由检摆了一个笑脸,只是,这笑脸略显疲惫。 宋应星看了这位大明皇帝一眼,就猜到了崇祯帝这是刚发过脾气的。 “皇上,可是有忧心之事?” 朱由检没想到这宋应星竟然也学起别人,讨好自己起来啦,不禁哈哈一笑道: “朕有意想办一份日印上万字,印数几万份的大明报,先生认为此事难不难?” 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做。 宋应星想了想道:“皇上,此事恐怕不易,这第一,若是用雕版印刷,恐怕所需熟练工匠是个很大的数字,这些人都要发薪俸,那这成本,就是天文数字。按照这个天文数字的成本下来,这大明报,恐怕也要几两银子一份,这肯定没人买。” 朱由检摆摆手道:“既然如此,那就用活字印刷啊。” 活字印刷确实是大明这个时代解决批量印刷的唯一办法。 “皇上,活字印刷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也不低。若用泥活字,那印不了几次,就看不清了;若用铜活字,好是好,不过,成本也不低。” 宋应星这话说的,朱由检都有些郁闷了。 说印大明报,最好的办法就是铅活字印刷,可这宋应星好像故意避开正确答案一样,先提雕版印刷,后提泥活字铜活字…… “为何不用铅活字?” 宋应星被朱由检这话也是问的一愣。 “皇上,这铅活字也可以,不过有一桩不好,若是用雕刻来造,那还不如用铜活字;若是用铸造来造,这铅水一旦凝固,变形的厉害,要印的字,却是不能看了。” 原来是这个问题。 铅凝固,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