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引经据典
“是他!” 六耳猕猴伸出毛茸茸的猴爪子指向金鳞。 “他是六耳猕猴,是他杀死了文殊菩萨。 如来爷爷,你要替俺做主啊!” 或许是因为见到了如来,六耳猕猴的胆子明显比先前大了许多。 更离谱的是,他居然还惦记着顶替孙悟空,谋取西游取经的利益。 金鳞摇摇头。 古人诚不欺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为了出人头地、达官显贵,六耳猕猴真是豁出去了。 “这么说,你是孙悟空了?” 如来的声音振聋发聩。 “对……对……” 六耳猕猴一边磕头,一边说道:“小孙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俺就是孙悟空。 但是,俺没有杀文殊菩萨也没有杀燃灯道人,更没有杀李靖。” “你呢?”如来望向金鳞。 文殊一死,六耳猕猴一事变得愈加复杂,就连如来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孙悟空谁是六耳猕猴。 文殊和如来最初的计划是杀死真正的孙悟空,留下六耳猕猴继续取经。 但此一时彼一时,道教兴师动众,矛头直指如来,再加上文殊菩萨莫名其妙被人杀死,如来急需一个背锅侠。 这个背锅侠既要背的起杀死燃灯的黑锅,又要扛的动灭掉文殊的大鼎。 而孙悟空恰恰满足这个条件。 所以背锅侠、扛鼎哥的人选,很自然地落到了孙悟空头上。 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杀死孙悟空,岂不是一举两得。 “我? 释尊觉得呢?”金鳞反问道。 如来一听,双目微眯。 虽然他没有办法客观地分辨孙悟空。 但他却知道谁应该死,谁可以活。 简单来讲,就是不听话的弄死,无节cao的留下。 显然金鳞就是那个不听话的。 “这么说,你就是六耳猕猴了? 你为什么要冒充孙悟空杀死文殊菩萨?” 如来厉声道,很明显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哼!” 金鳞冷哼一声。 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装下去的必要。 再者他刚刚凭借定海珠,轻松斩杀文殊菩萨,难免有些膨胀。 只见他的头颅高昂,满眼鄙夷。 “是又如何?你能乃我何?” 金鳞的话充满了不屑和挑衅。 即便是五百年前的孙悟空也没有如此目中无人。 如来一听,怒火中烧。 “如此一来,最好不过。 你杀李靖,灭燃灯,毁我文殊,罪不可赦。 我佛虽以慈悲为怀,但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不能违逆。 今日我就要替天行道,将你灭杀。 话毕,如来双掌合十,口中振振有词。 “住手!” 一道洪亮威严的声音响彻天地。 只见一名老者从祥云中走出,老者白眉白须,不怒自威。 老者不是别人,正是炎老! 很快,炎老身后便占满了形形色色的人。 有黄天宗各部长老,有药宗、符宗、密宗,以及元凤四脉、五方龙族。 此次道教发难,牵涉众多,所以凡人门派精锐尽出,其声势并不弱于天庭。 “你又是谁?”如来不解道。 如来久在西域,对于中土门派不甚了解,尤其涉及到新晋掌门更替的实时动态,更是无从知晓。 “在下药宗宗主药痴!” 炎老拱手道。 “奥!药宗? 药宗宗主药巅何在?”如来不解道。 “死了!” 炎老道。 “死了?”如来并未在宗主一事上纠结,而是开口问道: “阁下为何要阻止贫僧替天行道?” “哈哈!”炎老大笑道:“替天行道? 敢问释尊要杀死谁? 为何要杀?” 炎老与金鳞心意相通,自然知道谁是金鳞,更不会坐视对方痛下杀手。 “六耳猕猴杀燃灯,灭文殊,我自然要替天行道。”如来有些愠怒。 “你如何确定是六耳猕猴杀了燃灯和文殊?而不是孙悟空所为?”炎老道。 “孙悟空若是能够杀死燃灯和文殊,他也不会被我镇压五百年。 他有多大本领,我清楚得很。 而六耳猕猴却是本领大的很。 他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他若是利用自身本领设计杀死燃灯和文殊,并非没有可能。”如来肯定道。 “这么说,凶手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出谁是六耳猕猴了?”炎老道。 “没错,六耳猕猴就是凶手,而他就是六耳猕猴。”如来手指金鳞,言之凿凿。 “我看未必。” 炎老负手道。 “你什么意思?”如来正色道。 “没什么意思,只不过想要跟你论一下六耳猕猴而已。”炎老道。 “哈哈! 跟我论! 你听好了,世间有混世四猴,分别为灵明石猴、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和六耳猕猴,混世四猴各有神通。 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 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 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中,不达两间之名。”如来道。 “啪啪!说得好!”炎老一边拍手一边说道: “既然此四猴不入十类之中,不达两间之名,你又如何知道的?” “这! 我身为佛祖,说出来的话还需要出处?”如来辩道。 “哈哈! 我看未必,佛门经典哪个不是引经据典。 《楞严经》、《法华经》甚至于《金刚经》,哪个不是著书立碑,我们传道受业自然也要以典为据。”炎老笑道。 “这么说,你知道六耳猕猴的经典了?”如来反问道。 “略知一二。”炎老胸有成竹地道。 “那就请你照本宣科一下吧。”如来的话很不友好。 “那在下就献丑了。”炎老抱拳道。 “请!” “《百回详注》中写到:四猴混世者,贪、嗔、痴、碍之四心也。 六耳猕猴者,喜、怒、哀、乐、恶、欲之六识也。 六耳猕猴寓意佛教六识,乃是佛家修行必经阶段。 六识对应六根和六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触六尘,从而生出六识。 六根不净,七情不舍乃是佛门大忌! 所以,佛门最忌六识。” 炎老道。 “阿弥陀佛! 我佛的确最忌六识,但这根猕猴有何关系?” 如来反问道。 “释尊莫急。”炎老继续道:“《古音王传》中写道:猕猴者,六识之种子也。 邀求八觉之缘识,朋党六耳之猕猴。 所以猕猴便是六识之种子。 六耳猕猴便是佛家大忌! 不灭不足以成佛。” “哼!”如来冷哼一声道:“一家之谈,不足为据!” “哈哈!”炎老笑道:“《庐山天然禅师语录》说的更好。 囫囵一句,非智所知; 知亦不得,得亦不真; 不到情尽理穷,安知休咎; 所以从上诸祖唯有默契。 三脚驴子自解弄蹄; 六耳猕猴非人能辨。 直得木马追风,千里匪疾,泥牛饮海,全渤须干,无量义海,百千妙门,现前具足,眨眼错过,旷劫难逢……。 难道你佛门经典也是一家之谈,也不能拿来引用。 禅师语录说的清楚,:六耳猕猴非人能辩! 三脚驴子和六耳猕猴只有你们佛家才能生出。 所以,六耳猕猴不只是你佛门大忌,更是你佛家法门!” “大胆!你竟敢诋毁我佛!”如来怒道。 “哼!”炎老冷哼道:“并非老夫出言不逊。 而是《揞黑豆集》有记载: 说起说住,彼此密语; 六耳猕猴,不可同谋。” “那又如何! 你道家书籍多如牛毛,包罗万象。 我佛只知修心、行善,大慈大悲、好人有好报,哪里知道这么多典故! 说来说去,你也无法分辨到底谁是六耳猕猴!”如来恼怒道。 炎老一听,面露不屑,只见他一步跨出,身形飘至六耳猕猴头顶上空。 炎老大手一挥,一道深绿划过天空。 “铛啷!” 六耳猕猴寻声望去,只见一枚红多绿少的大脆枣落在他的脚下。 他毫不犹豫,弯腰捡起。 “嘎嘣!” “好脆甜的冬枣!谢谢老神仙!”六耳猕猴赞叹道。 炎老摇摇头,望向如来。 “释尊,现在知道谁是六耳猕猴了吧?” “药宗主这是何意?”如来不解道。 炎老双手背负,慢慢吟道:“ 猕猴本兽属,野性殊不常。 俄然脱秽垢,冠盖儒衣冠。 敛丑著面具,向人舞郭郎。 跳踉媚小儿,寸得梨枣尝。 假彼草木味,换此虮虱肠。 终然匪我类,教养徒自伤。 不如夺衣巾,弃置山野傍。 猕猴毕竟非我族类,不可同谋啊!” 话毕,众仙乱作一团。 “药痴果然厉害,凭借一枚脆枣就把六耳猕猴揪出来了。” “道家经典果然包罗万象,仅仅一个六耳猕猴就有这么多典故,令人钦佩啊!” “不过,那老爷子耍起帅来,真的好有派头,我都想弃佛从道了。” “这下真相大白了!我看如来怎么处理!” …… 众仙议论纷纷,如来听在耳中,知道民意难违。 只见他悄悄看向身旁的普贤,向普贤递了个眼色。 普贤心领神会。 只见她纤手一招,一只小巧的白象飞到灵山后方。 白象飞至六耳猕猴头顶,轰然落下。 “轰!” 六耳猕猴连叫声都没有发出来,便被白象压成rou泥。 事到如今,如来不得不先发制人,否则六耳猕猴为求自保,不择手段,抖出文殊的阴谋,佛门脸面何在! “哈哈!” 如来大笑道:“果然他才是六耳猕猴。” 炎老不置可否。 众仙也开始称赞炎老的判断和学识。 “可是……” 如来话锋一转说道:“这样的本领,怕是杀不死燃灯和文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