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资本主义的工业
    光复七年。    科举引发的波澜依然在大明帝国的国内震动。    而从广东蔓延到两江的大工业生产,工业革命迸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仿佛一头怪兽,将大明帝国的东南疆域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    工业革命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旧秩序。    一个全新的时代,被蒸汽机的轰鸣声迅速拖曳了出来。    火光四溅。    这个全新的时代,就犹如一名初生的婴儿。    他的将生将会为大明帝国,为整个人类历史带来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    但与此同时。    和旧时代的告别,也伴随着阵痛。    任何一场变革,都不可能没有成本。    而承受这个变革成本的人,往往,是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    地主们三十岁之后不能科举,还能去做农业资本家,还能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去学习那些新东西,他们终究还是生活比较优渥的那一群了呢。    而事实上。    在这变革之中。    最为痛苦的。    是最底层的农民。    在一部分士绅转型成为工业资本家的同时。    也就意味着大量的佃户开始失去了土地。    被迫加入移民东北、南洋、新大陆的行列。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不愿意远走天涯的失地农民,等待着他们的前途就是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成为大明帝国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一员。    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    聚集在贫民窟。    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大明东南疆域的工业化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    上海、广州的人口开始不断聚集。    两个分别位于长江口和珠江口的超级城市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了。    以上海为例。    松江府上海县在升格成为大明朝廷直辖,行政地位堪比一省的上海直辖市。    从光复三年开始废县升市开始。    人口就从区区七八万人开始暴涨。    到如今。    已有六十余万人。    人口膨胀的速度惊人。    而且,现在还有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的劳动力涌入上海。    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内,位于长江出海口的上海市,必然会成为人口数百万的前所未有的超级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人口最多的城市!    而且现在这个上海市和其他的城市也不太一样。    城墙是没有的。    城市沿着长江两岸进行扩张。    原本低矮的上海县城已经完全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    是大量的钢筋混泥土建筑。    同时这也是目前全世界公共交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也许能和现在的上海进行比较的也就是发展比较早的广州了。    但是很显然。    广州的发展潜力是不如上海的。    这里连片的工业区,以及大量本来以广州为基地的工厂主纷纷选择落地上海。    从长江口到重庆。    一条黄金水道贯穿而过。    万石大船可以直接不需要换船,就能从长江口一路开到重庆的江港。    在这一条水道的两侧,就是大明帝国人口最为稠密,财富最为集中的区域。    技术的进步,人口的聚集,以及湖南、湖北、四川三个农业大省为后盾。    上海、中都、武汉、重庆。    几个大城市就串联在这一条水道上。    让这里成为了一个连成一片的大市场也成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动力之一。    而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集中在了长江口,在上海。    整个上海不再是历史上的百里洋场,也遗憾的没有孕育出海派文化和买办文化。    因为现在在上海滩的不再是远道而来,满载着工业品,从上海口进入内陆,倾销全中国的列强的商船和军舰。    而是一排排高耸的冒着黑烟的烟囱。    大明帝国的工业品将从这里出发,行销全世界。    大量的烟囱在冒出滚滚浓烟,将黄浦江污染成一条黑乎乎的冒着臭味的臭水沟的同时。    也在彰显着属于工业时代的魔力。    蒸汽机带动的机器大生产,将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难以现象的程度。    随着大明帝国一统天下,尤其是南方铁路网开始规划和建设,连接了几个大城市的铁路已经开始在运行,同时大量的人口涌入和集中,再加上大明帝国的属国对于大明是没有什么关税保护的概念的。    像是日本、朝鲜、安南的南北两方,都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国家。    还有缅甸、暹罗等国。    以及印度。    光是这周边的市场,人口就至少超过三个亿。    再加上大明帝国本土的四个亿的人口。    全世界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都对大明帝国的工业品完全敞开怀抱。    关税是没有的,甚至连海盗的威胁都在大明帝国海军的不断扫荡下已经降低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    国内国外的两个大市场的带动下,大量的工厂就在上海拔地而起的同时,也让这些敢于把资金投入到工业生产的商人、地主老财迅速暴富了起来。    在上海的北面建起了大量美轮美奂的别墅。    都是工厂主、贸易商、高级经理人们的豪宅。    上海的大马路上铺设了铁轨,用马匹牵引着的马拉列车在城市中穿梭。    与此同时。    在上海的南面。    大明帝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闭塞狭窄的贫民窟就在工厂区往南的地区,当地的地主纷纷把农地改建了一栋栋楼房,楼房内就隔成了格子间,租金相当便宜,吸引工厂区的工人居住。    此时在贫民窟往北,就是工业区了。    怡和行在三年前,就来到上海投资建厂。    此时已经明显更加富态的怡和行行主伍敦元,身上穿着很时髦的道桦装,头上也不冠发了——实际上工厂里面所有的工人都要求不得冠发。    因为长头发在大机器生产之中实在是太危险了。    工人们也没有和那些达官贵人那样,有专人来伺候着梳头冠发,胡乱把头发盘在头上,万一被机器绞进去可不得了。    在广州就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事件。    所以。    现在各家工厂都已经明确要求,任何工人都必须要剃短发才能进入工厂干活——这当然也成为了类似于《君子报》之类的报纸儒生们攻击新学的点了。    人家大清朝都还留了辫子呢。    你大明朝倒好。    连辫子都直接不留了,剃个短发,像什么样。    不过这些儒生们的话语权是越来越低了。    伍敦元是很有政治嗅觉的,自己主动就把头发剃了。    手头上还拄着虎头拐,带着一名西洋贵客参观自己的工厂。    “康德先生。”伍敦元指着在工厂大门口接受搜查的工人们,对晒得黑乎乎的康德说说道。    “这些都是早班的工人,他们已经下工了。”    康德这几年一直在东方诸国考察,去了朝鲜,日本,又去了安南、暹罗等地转了转。    然后到了广州。    再到了上海。    他已经打算写一篇名为《东游记》的东方见闻录。    详细记载这些年,大明帝国从诞生,到崛起的过程中。    对大明帝国的各地,以及东方各国带来的影响。    是的。    康德已经打算回欧洲了。    自他在1789年,随朱道桦一起到东方,现在已经是公元1797年。    整整八年的时间。    可以说在东方是大开眼界了。    而现在在周围转了几年重新回到大明帝国财富聚集的南方,康德发现自己前几年的见闻,又要被推翻了。    这个国家。    发展得太快了。    ‘他们是在接受搜查吗?’    康德微微皱眉。    这样的一幕实在是有些不够雅观。    那些上了一个夜班的工人们下班了,还要被这样毫无尊严的搜身。    这工业化大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然而..也可能给不少人带来深重的苦难。    这些工人,显然是饱受压迫的。    “是啊,不搜身不行,您不知道,工厂里面生产的是纱,这棉纱多贵啊,难免有些手脚不干净的工人偷拿工厂的货出去卖的,不搜身不行!”    队伍排了两行。    男工一行女工一行。    对这个时代的劳动人民来说。    被雇主搜身不是什么人格侮辱。    但如果是男工头在女工的身上摸来摸去的话。    保准要出人命。    工人们身上穿着的都是短袖破衣服,大部分人都光着脚。    脸色也不好。    面黄肌瘦的。    显然吃得也不咋地。    而在男工和女工的中间,还有童工!    和历史上的英国一样。
    童工同样是有的。    朱皇帝统治下的大明帝国可不是什么社会福利好得让人羡慕的灯塔国。    而是充满着剥削和不公,随处可见贫富差距和人格地位的不平等的国度。    大明朝当然是不存在什么义务教育的。    虽然大明皇家教育集团和大明朝廷教育部,都在制定建立覆盖去全国的大中小学学校建设的计划。    准备在未来五年。    在广州、上海、中都、北都、武汉五个大城市,建立五个大学集群。    作为东西南北中的五大教育重心。    可以想象。    未来这五个城市周围,以及他们缩在的省份的学生肯定有福了。    而可以肯定的是。    像是河南啊山东啊这些人口大省,又没捞到什么政策好处的地方。    未来考大学肯定会非常卷。    这该死的历史惯性.    除此之外,还要在全国各地,建立三千个小学,八百个中学。    虽然计划是雄心勃勃的。    但很显然。    相对现在大明朝因为医学进步而导致的“婴儿潮”,在未来十年将会有超过一亿的学龄儿童的数量来说。    三千个小学,八百个中学。    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物以稀为贵。    再加上现在学四书五经的私塾不香了。    社会普遍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越来越多的有钱人选择让自己的子弟去新式学校读书。    连皇子、公主,都是在中都皇家小学上学的,所以在中都的豪贵们当然也要跟着朱皇帝的步伐,把子女送去和太子、诸皇子,以及公主们当同学去了。    既然新式教育开始吃香了。    那免费的时代也就结束了。    所以现在中小学都是要收费的。    学费倒是不贵。    但也不是普通工人阶级和普通农人的子弟能上得起的。    “工资很低吗?”    康德皱着眉头看着那些明显有些营养不良的工人问道。    他发现这些工厂倒是挺干净的。    这倒是他来到工厂区看到的唯一的优点了。    但康德不知道的是。    伍敦元在听说皇帝的朋友要来参观工厂的时候,特地让人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才显得很干净的。    “低?怎么会低呢?康德先生,我这里工厂的普通男性工人,最普通的月薪都能拿这个数!”    伍敦元伸出五根手指。    “五块钱?”    康德楞了一下。    “对!五块钱,可以换五十角,五百分,可以买超过一百斤大米!上夜班的还有夜班补偿,逢年过节还有红包,怎么会低呢!”    伍敦元摇着头说道,脸上露出了rou痛的表情。    红包?    康德斜着眼睛看了一眼伍敦元。    你们广东人包红包能给多少钱。    这点小钱也算上去。    真是个吸血鬼。    在光复六年通过贸易、船运、纺织等产业,一共攫取了一百万明元纯利润的伍敦元大资本家,此时竟对给每个工人五块钱的月薪感到rou痛。    这资本。    果然从头到脚都是怀的。    说他是吸血鬼还真的不过分。    一个普通的男工一个月赚五块明元。    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天大概也就0.16元左右的日薪。    换成英镑的话大概就是0.5英镑。    这个工资水平,其实要比伦敦城内的工人工资高一些呢。    “童工和女工呢他们赚多少。”    “女工是男工工资的三分之二,童工是女工工资的三分之二,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广州,都是这么算的。”    伍敦元乐呵呵的介绍到。    他其实是挺喜欢用童工和女工的。    用他自己的话讲:“可以用童工的地方绝不用女工,可以用女工的地方绝不用男工。”    “好招人吗?不会有人罢工?”康德问道。    “好招!现在太好招人了,这一年来太多人进城了,罢工?罢去,大不了再招一批.”    伍敦元根本不怕罢工这事儿。    只要工厂内那些技术工人能稳得住,上流水线的工人,随便去招都能招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