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戒网隐学校6
平时,我们说的某人跟某人的相处,一两个词就说清楚了。 譬如,汪三兴对贯红顺,那叫一个冷漠! 这种一两个词就说清楚的,归根到底,是因为不重要。 重要的,就不能这样去归纳了。 —— 涂山与原主父母马高原、曹英秀的相处,要分成几种典型场合的相处。 一是相遇招呼。 这个已经说过一次了。前面在家门口等待,遇见马高原、曹英秀过来,然后开门,进去。那里,就有一个见面招呼。 涂山这边,突出了声音大、嗓门亮,像军人一样。 但是对曹秀英进一步的问话“事先也没个电话,突然就回来了”?涂山没理。 同时对马高原“那么大声干嘛!想吓死老子啊”的呵斥,涂山也没理。 没理,就是涂山刻意摆出来的态度。比起当场顶撞,程度要轻些。 后面肯定还会有打招呼的场合,到时候就不细说了。 二是日常相处。 日常相处,又包括了两种情况。 一是各作各的事。这部分,又有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 二是协作。 协作又分为三种,一是大家的事情共同做;二是父母的事情需要涂山协助;三是涂山的事情需要父母帮忙。 第一点大家的事情。由于这儿是家庭,家庭又以父母为代表,涂山还是未成年的高中生,所以大家的事情,看上去很像是父母的事情。 大家的事情,其实就是整个家庭会遇到的事情。譬如拆迁,再如楼下的找上门来说漏水。 这类事情,类似于涂山这种身份的孩子,很多都将其混淆为父母的事情,不管不问,漠不关心。 第二点,父母的事情需要涂山协助,字面上应该很容易理解,但实际生活中却很容易忽视。 明显归属于父母的事情,譬如上班、买菜等,好办。但那些事情,本来就不需要孩子协助。 可能很多人(包括孩子和家长)都会认为,这类事情,就是指家务事。其实不是。 这儿说的,父母需要孩子协助的事,如果孩子不协助,那个事情基本办不成,或者就算办成也极其困难。 很明显,家务事不是这样的。孩子不做家务,父母会辛苦一点,但程度不严重。 那么,第二点到底指那类事情呢? 指的是,父母与其他孩子的父母在一起攀比各自的孩子,也指父母遭受其他人奚落侮辱等等。 第三点,孩子需要父母帮助。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的帮助必然是不同的。涂山高中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自己房间的卫生自己打扫等,都应该是本分。需要父母帮助的,主要是学费及学校规定应该缴纳的其它费用。 —— 家务事,需要单独拿出来说说。 理论上说,孩子成年之前,都不需要做家务事。同时,理论上说,孩子成年了,就应该担负起做家务的担子。 但是,从不做到做,这中间还有一个会不会做的问题。 家务事里面,有简单劳动也有复杂劳动。诸如扫地、擦桌子、洗碗之类的,算简单劳动。诸如做菜做饭、布置房间收纳冗余等,则是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需要学习的。成年之前没学过,成年之后直接就是不会做。 简单劳动,也不是一点都不需要学习,它只是不需要大量的学习。另外,还有个劳动观念的培养问题。长期不做家务的孩子,意识上,会认为家务不关自己的事。有朝一日成年了,沉重的家务一下子压在肩上,他就承受不起。 —— 所以,在成年之前,家长会让孩子做一起力所能及的家务。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同时也让孩子逐步的学习作家务的技能。 越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让孩子做的家务会越来越多,这也是正常的。有朝一日,孩子成年了,独自生活了,那些家务,就不会成为孩子的障碍。并且也有利于孩子教育培养他的再下一代。 所以,家务事算谁的,或者说,家务事本来应该归谁去做,这个问题很复杂。 从法律上讲,归父母,但一切按法律,孩子从来不做家务的话,孩子就独立不了。 这儿,千万别说孩子长大了请佣人做家务,因为那不符合国情。 此处还得按照国情去理解。孩子成长每到一定程度,就增加一些家务。 那么,涂山应该承担多少家务呢? 涂山有原主的记忆,能够搜索得出,原主以前做了些什么样的家务。 毫无疑问,家务做得非常之少。 如今,涂山号称,从昭德书院学成归来了。 在其父母的观念里,从昭德书院学成归来的孩子,就应该是好孩子。 好孩子,做的家务,肯定是比较多的。 所以涂山需要做,比原来更多的家务。 这,仅仅是从数量上说的。 具体内容上,就不完全是这样的了。 家中的家务,按房间区域划分,有父母房间的、自己房间的,和公共区域的,三大类。 自己房间的,涂山争取全部承担下来。哪怕是做得不怎么好,也尽量不让其父母插手。 父母房间的,涂山绝不插手,避免当小偷的嫌疑,也避免探知父母的隐私。 公共区域的家务,涂山可以做一些。做哪些,就有点讲究了。 涂山发觉,仅仅是完全承担自己房间的家务,就已经远超以前原主所做的家务了。于是,涂山决定,公共区域,自己就只做卫生。 哦,还可以加上择菜、端菜、收拾饭桌、洗碗等等。 那些事,是在小餐馆做熟了的。 至于切菜,还有上灶,就不做了。 —— 典型场合的相处,除了前面列出的招呼和日常,还有第三类特殊场合。 特殊场合,也就是发生了特殊事情的场合。 从物理角度,可以分为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好理解。就是全家人一起出去。 出去干什么呢?旅游,当然可以。赴婚宴、生日宴,也可以。参加葬礼,仍然可以。 请进来,当然请的是别人。 别人,可以是父母的同事朋友,可以是涂山的同学朋友,还可以是亲戚,等等。 当然,涂山并不准备请任何同学朋友到家。 从人情的角度,又将这类特殊场合,以涂山父母境况等同于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分为三种。 第一种等同,也就是泯灭于众生。 泯灭众生这个词,词典似乎没有收录,所以需要解释。 泯灭,指消失。泯灭众生,指消失于众生之中,就如黑色物体消失于黑色背景一样。注意,不是反人类的消灭众生。 泯灭众生最常见的,是参加旅行团,去旅游。 第二种,低于平均水平。那种场合下,其父母多半会受到鄙视、奚落。 第三种,高于平均水平。其父母会不会反过去鄙视、奚落别人,涂山将试目以待。 —— 涂山回家后,直接面临的,就是日常相处。 对涂山而言,其实就是三种。 一是早晨见面打招呼。大嗓门,就用在这个时候。 二是吃饭。这个比较复杂。 涂山尽可能地帮忙择菜、洗菜,观察曹英秀做菜,但自己并不上灶。 饭菜做好了,涂山也尽可能地端菜端饭上桌。 吃饭的时候,自然是军队那种“猛如虎”的状态。 饭后,涂山也尽可能地收拾饭桌,洗碗。 这样,几天之后,很多事情,就直接落到涂山肩上了。 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涂山热剩菜剩饭,尽量不弄新菜。 这些事情很琐碎,但归纳一下,其实就是:有态度,无技能。 三是日常。 不管父母在家不在家,涂山都做自己的事。 什么事? 一开始,是整理。 整理收拾涂山自己的房间。把一些不要的、没价值的,也没有什么纪念意义的东西,全部整理出来,丢掉。 在这个过程中,涂山注意收集原主的课本,尤其是初中以后的课本。 全部整理完,接受就是大扫除。 将桌单什么的,都洗了。 自己洗澡洗衣服什么的,就不用提了。 然后涂山就开始了学习。 —— 关于学习,原主马正文,在学校里,属于下游状态。 如果他是最后几名,那么,他可能会自暴自弃,他父母也可能会放弃,而不是送他到昭德书院。 如果他是最后几名,他很可能会跟学校里面的一些人渣混在一起,也不会被同学们排挤了。 但他不是。全班50名同学,他长期排在30到35名。 当然,原主所在班级不是重点班。全年级七个班,共322名学生,涂山长期排名在200至250名之间。 —— 涂山自己,前世自然是大学毕业。 不是什么重点大学,也不是三本。咳,其实就是二本。 不过,涂山高中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不是跟其他人相比,是跟马正文相比,算不错。 像原主学校这种情况,涂山在班上应该能排到10到15名,在年级应该能够排到70到100名。 可惜的是,现在的涂山,也不是当年的涂山。 当年学过的知识,涂山都忘得差不多了。 28岁的职场失意者,能记得多少高中知识?更何况之后,还经过了十来年的西游世界。 所以,现在的涂山,仅仅对高中知识有那么一点印象。 一切还需要重新学习。 —— 在学习过程中,涂山发觉,原主马正文的记忆没什么用。 感觉那些记忆就像是计算机的硬盘,自己可以读取。 但做题需要的思考方式,则相当于计算机的程序,原主的记忆并没有。 也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就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方向。 譬如碰见一个人,记忆会反映出,这个人是谁,并且还提供了初步的“善意对待”、“提防”、“尽量接近”的行动方向。 前面这些引号,是因为模糊,才打上的。 对人,涂山相信自己的阅历远胜原主,所以不会采纳那些模糊方向。对题,涂山认为,原主成绩那样差,那些模糊的思路多半也不靠谱。 所以涂山就完全靠自己,硬学。 —— 就这样,开始学习之后,涂山发觉,自己的基础很不牢靠。 以数学为代表,就是,很多题都不会做。 不会做,怎么办呢?涂山就找以前的课本。 找高一,不行,就找初三的,再不行就找初二的。 这样几天之后,涂山就发现,以前的课本不齐,直接阻碍了自己的学习。 涂山理直气壮的找马正文要钱,说是到书店买书。 马正文倒也没有多问,直接给钱了。 给得不多,就100元钱。涂山再要了点零钱,说是方便乘车。 马正文又给了八元零钞。 然后涂山就出门了。 先乘车往市中区方向,然后转车,驱往远郊, 把自己埋藏的3800元钱取出来,再重返市区。 中途,看见一个废品收购站,下车了。 到收购站找书,倒也找到了两本自己正好缺失的初中教材。 —— 出来之后,涂山就想,原主现在的高中知识,是建立在几年前的初中知识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涂山需要的初中课本,是几年前的课本,并不是现在的课本。 书店里有的,是现在的课本。自己需要的、几年前的课本,还是收购站里容易有。 于是涂山干脆不乘车了。 直接步行,再加不断问人,寻找一个又一个收购站。 中午饭,就直接在外面吃了。 一路走过来,初中课本很快就收集齐了。 高中课本,还缺失了两本历史,一本英语,一本地理。一直没有找到。 最后,在书店里,买齐了。 只不过,书店里买的地理,版本似乎有些不同。 不过,涂山想,跟其它知识不同,地理知识,应该以最新知识为准。学习书店买的新书,应该可以。 说到历史地理,就涉及到一个补充:原主马先文学的是文科。 —— 书齐了,学习所需的笔、纸张也都有,涂山就开始了全负荷的学习。 只是全负荷,不是超负荷。 早晨,涂山有个晨跑。 原主马正文从不晨跑,那没关系。经过了昭德书院,涂山养成什么习惯都可以被理解。 涂山之所以晨跑,一个是,要表现出好孩子的状态,并且这个状态,还不能直接反馈给马高原曹英秀(不直接给他们带去好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涂山感觉原主的身体不够强壮。 涂山相信,原主受同学排挤,没有反抗力,一定跟原主瘦弱的身体有关系。 所以涂山就有了晨跑。 不仅如此,只要马高原曹英秀在家吃饭,涂山仍然坚持去择菜洗菜端菜洗碗。 晚上,涂山也睡得较早。一般到23点,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