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令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
“敢问朱公子找我所为何事?” 宋应星毕竟不是少不更事的年轻人,自然不会傻到真认为朱辰找自己是为了谈赴考的事。 看朱辰的做派,哪里像是应试的举人。 朱辰毕竟当了三个多月的皇帝,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一种非凡的气度。 这让宋应星认定朱辰肯定出身不凡。 不过宋应星再怎么想,也没敢认为朱辰就是当今的皇帝。 朱辰笑了笑:“宋公子不用多想,我就是找你随便聊聊。听说宋公子对梦溪笔谈这本书很有研究?” 宋应星闻言都愣住了。 说起梦溪笔谈,宋应星忽然想起了很久之前的一段往事。 那还是宋应星年少时候的事情,其他人都醉心四书五经,想要取得功名。 可是宋应星却对杂学更感兴趣。 为了找梦溪笔谈这本书,宋应星可谓是费尽了千辛万苦,最后还是机缘巧合,从纸浆池捞出来一本。 不过宋应星得到的那本只是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错漏,缺页不可避免。 这让宋应星常引以为憾。 朱辰直接从旁边拿出一个盒子。 “宋公子,这是我送公子的一点见面礼,不成敬意,还请笑纳。” 宋应星一愣,这还没怎么呢,朱辰怎么就要送礼物,这是个什么路数。 “无功不受禄,朱公子不必如此客气。” 宋应星下意识就想拒绝。 朱辰则是毫不犹豫的打开了盒盖。 只是瞥了眼盒子中的东西,宋应星的眼睛瞬间就转不动了。 “这是?” 宋应星直接就捧起了盒子中的书,这赫然就是一本崭新的梦溪笔谈。 此时宋应星的手都在颤抖。 “这是元大德刊本?” 最早的梦溪笔谈是北宋时的刻本,但是早已不存于世。就连南宋的刻本也已经毁于战火。宋应星手上这本,是元朝统治者刊印,藏于皇宫之中的珍品。 这远比宋应星以前得到的要完整的多。 这让宋应星如何能不激动。 宋应星有心拒绝,但是却又舍不得。 主要是宋应星害怕朱辰开出什么他无法接受的条件。 不过宋应星最终还是一咬牙,接过了这份礼物。 此时宋应星心中早有打算,如果朱辰开出什么条件,能办到的,他自然会尽力去办。如果是危害天下,祸国殃民的事情。那宋应星肯定是宁死也不会答应。 接下来,朱辰又和宋应星闲聊了几句。 让宋应星诧异的是,朱辰和他聊的都是一些杂学的东西,这也让宋应星对朱辰有了不少的好感。 从小时候,宋应星就被人认为是怪胎。 因为正统的文人都是在学习四书五经,以应付科举考试。 而像是宋应星这样醉心杂学的,则被认为是不学无术。 甚至宋应星的父亲,大哥也都规劝过宋应星,想让宋应星回归所谓的正途。可是宋应星却一直是初心不改。 当年宋应星和哥哥宋应升一同中举。宋应星是江西第三,宋应升是江西第六。兄弟两是何其风光。 现在宋应升已经任桐乡县令,而宋应星一人还在应考的路上苦苦挣扎。 朱辰这次来见宋应星,主要是想初步了解下宋应星。还有送上这本梦溪笔谈。在梦溪笔谈的后面,朱辰可是夹带了不少自己的私货。 比如水泥。 “宋兄慢走,期待下次再会。” 朱辰毕竟是乔装出宫,也不好久留。看到宋应星不时眼光瞥向那本梦溪笔谈,心不在焉的样子,朱辰也就果断选择了送客。 目送宋应星离开,朱辰忽然扭头对身边的王承恩吩咐道。 “承恩,记得到时候让主考官将宋应星放到三甲的榜单中。” 朱辰担心自己后面事情多给忘了,所以特意提醒了王承恩一声。 “奴才遵旨。” 会试一甲和二甲榜单中的人必然会进翰林院,学习如何处理政务。 朱辰可不希望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被埋没。安排到三甲榜单,就会授职外放。 朱辰早就做好了打算,让宋应星直接进工部。 想要搞暗箱cao作,那就得主考官听话。 朱辰依稀记得,这崇祯初年的会试主考官是首辅黄立机。 这段时间黄立机还算听话。 朱辰也就不想再去刺激黄立机的神经了。 因为自从明朝中期之后,明朝政坛有个潜规则。那就是皇帝打算让谁入阁,就会让谁主持会试。 这个时候不管让谁来当主考官,黄立机都会胡思乱想。 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朱辰又任命了礼部侍郎,大明日报总编钱谦益当副考官。 如果黄立机到时候不听话,那就让钱谦益来cao作此事。 这样的话,黄立机这个首辅自然是不能再当了。 朱辰相信,黄立机应该不会如此不智。 此时在陕西,孙传庭借助揪出杀害秦王真凶的余威,大刀阔斧的整顿各个卫所的屯田。 同时孙传庭也在各个卫所抽调了青壮一万多人,勤加cao练。 自从上次西安卫所都指挥使刘庆阳作战失利之后,整个白水县已经基本沦陷。 孙传庭没有再贸然出击,而是勒令各地卫所严守城池和关隘。 将王二的叛军锁死在了白水县。 此时王二身边已经聚集了上万人,人吃马嚼,粮草的缺口非常大。 王二也曾几次率领叛军攻打周边的县城,不过在早有防备的情况下只能无功而返。 无奈之下,王二只能纵兵劫掠村镇。 可是百姓手里又能有多少粮食,而且王二手下本就是来自附近的村镇。 这让王二这伙人的名声直接就臭了,附近百姓是怨声载道,王二手下也是人心动荡。 这一切,孙传庭自然都看在眼里。 孙传庭相信,只要等到开春,自己这一万多青壮训练完成,绝对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王二,到时候整个陕西将会重归平静。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却忽然传来军报。 固原守军由于欠饷,发动兵变,劫掠了固原府库,已经朝着泾阳,三原一带来了。 这让孙传庭顿时气的都想要骂娘了。 固原属于宁夏重镇,更是三边总督武之望的驻地,驻军有近三万余人。 这三万余人可不是王二那种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 这可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 关键白水就在三原的东北方向,距离三原不远。如果让这伙叛军和王二等人汇合。 那陕西的局面就更加糜烂了。 孙传庭手下这一万多青壮才刚刚接受训练,对付王二都还力有未逮。 再加上固原的叛军,孙传庭现在出兵只是送死。 而且最要命的是,王二这帮人以前只是农民,就算声势再浩大,也打不下防守严密的县城和关隘。 所以孙传庭只要不心急,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王二锁死。 可是现在。 这伙固原叛军人数众多,训练有素,完全具备攻打县城和关隘的能力和经验。 依靠原来的策略,肯定无法再困住叛军。 孙传庭知道,如果只是单靠自己,已经没办法再收拾局面了。 毕竟这涉及到边军,已经超出了孙传庭的管辖范围。 三边总督武之望手下有足足十五万大军,在固原驻扎着三万。其余延绥,宁夏,甘肃,临洮等地都有数万驻军。 只要武之望调配得当,肯定能剿灭这伙叛军。 但是武之望能做到吗?对此孙传庭很是怀疑。 如果是其他地方的驻军发生叛乱,孙传庭可能对武之望还抱有一丝希望。 但是这次发生兵变的可是固原,那本来就是武之望的总督府驻地。 武之望连自己眼皮子底下都管不好,更何况其他地方。 而且孙传庭现在还不知道,武之望是不是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 “来人,八百里加急,将军报送往京城。” 孙传庭忽然有一种焦头烂额的感觉。 到了此时,孙传庭这才有些理解朱辰当初对陕西的焦虑。 孙传庭此时觉得,这种程度的乱局搞不好才只是开始。 这或许是一个比辽东会更让人头疼的局面。 现在的辽东虽然危险,但是目标明确。 可是陕西这边,却是有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感觉。 孙传庭甚至都不知道,下一刻哪里会出问题。 接到军报,朱辰气的忍不住就想骂娘。 之前朱辰只是将目光盯在了陕西地面,却忽略了陕西周边。 这武之望,朱辰前世还真听说过。 武之望可是明末著名的大夫,而且还是一代妇科圣手。 朱辰只能感叹武之望是入错了行。好好的当个大夫不好吗,非要去带兵打仗。 不过文人领兵,这在明末本就不稀奇。 武之望再差,也比那些只会背四书五经的要强一些。 还是制度出了问题啊。 朱辰此时已经非常迫切的想要建立军校了。 虽然明朝有所谓武举考试,但是除过弓马娴熟之外,就是死记硬背兵书战策。 这样选出的武将根本就没有基本的作战素养,比那些文人其实强不到哪里去。 或许该将种子撒出去了。 朱辰扭头看向了身侧的王承恩。 “承恩,宣旨。让徐应元去陕西做监军,和孙传庭一起平叛。另外再加封孙传庭兵部尚书之衔,节制固原,延绥,宁夏,甘肃,临洮驻军。” 武之望生死不知,需要有人去主持大局。朱辰最属意的自然是孙传庭。 不过孙传庭毕竟分身乏术,还有陕西的一摊子事要管,三边总督还需要另外有人接手。 其实朱辰一直都清楚这时候谁最合适当这个三边总督。 但是因为原本的历史原因,对此人朱辰一直心怀疑虑。 这个人选自然就是现任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 之前还可以再想想,但是现在已经火烧眉毛了,也由不得朱辰再犹豫了。 原本的历史中,崇祯选择让杨鹤接任了三边总督。可惜杨鹤却将事情弄的一团糟,这才让洪承畴接了杨鹤的班。 虽然洪承畴很快就稳住了局面。 可是这一耽搁,就是两三年。叛军对陕西地面造成的巨大破坏已经无可挽回。 “令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 武之望犯了如此大错,就算没死,也不可能继续再当三边总督。 其他朝中官员则是对三边总督这个职位是畏之如虎。 现在整个固原几乎都没人了,而三边总督府就在固原。没点胆量,还真不敢跑到固原去任职。 所以洪承畴的任命没有引起任何异议。 毕竟明朝这些文官贪生怕死可是出了名的。